
【計】 microwave signal
microwave; wavelet
【計】 microwave
【醫】 flucticuli; microwave; ultrashort wave
semaphore; signal
【計】 semaphore; signal
【化】 sign; signal
【醫】 signal
【經】 call letter; signal
微波信號(Microwave Signal)指頻率範圍在1 GHz 至 300 GHz 之間的電磁波信號,其波長介于1 米至 1 毫米(對應頻率 0.3 GHz 至 300 GHz)。這一頻段介于無線電波與紅外線之間,具有獨特的物理特性和廣泛的應用價值。
高頻特性與帶寬優勢
微波的高頻率使其能攜帶大量信息,適用于高速數據傳輸(如 5G/6G 通信、衛星通信)。例如,Wi-Fi 6E 使用的 6 GHz 頻段可提供千兆級帶寬。
直線傳播與穿透性
微波在空氣中近似直線傳播(視距傳輸),易受障礙物阻擋,但能穿透雲層、霧霾,使其成為雷達探測(如氣象雷達、自動駕駛雷達)和衛星通信的理想選擇。
熱效應與非通信應用
微波能被水分子吸收并轉化為熱能,此特性應用于微波爐加熱。醫學領域則利用該效應進行腫瘤消融治療(如微波消融術)。
權威參考來源:
- IEEE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Society對微波頻段的定義(ieee.org/mtt)
- 國際電信聯盟(ITU)《無線電規則》對頻譜劃分的規範(itu.int)
- 《微波工程》(David M. Pozar著)對傳播特性的理論分析(學術教材)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具體網頁,此處引用國際标準組織及經典學術資源作為權威依據,實際撰寫時可補充具體研究論文或行業白皮書鍊接。)
微波信號是指頻率介于300MHz至300GHz之間的高頻電磁波,對應波長為1米至1毫米(部分資料擴展為1毫米至10米)。以下是詳細解釋:
頻率與波長
微波信號屬于無線電波的超高頻段,頻率範圍通常為300MHz-300GHz,波長介于1米至1毫米之間。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劃分,微波還可細分為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等。
傳播特性
具有直線傳播、方向性強、穿透力高等特點,適用于無遮擋的自由空間傳輸。對金屬等導體會發生反射,對玻璃、塑料可穿透,對水或食物等極性物質則易被吸收并轉化為熱能。
生成方式
主要通過振蕩器産生,常見技術包括諧振腔或諧振電路,可生成特定頻率的微波信號。
傳輸機制
基于電磁波的傳播與反射原理,需依賴天線進行定向發射和接收。
通信技術
廣泛應用于無線基站回傳、衛星通信及5G網絡,全球約60%的無線基站依賴微波傳輸。
雷達與遙感
利用其穿透雲霧的能力,用于氣象監測、航空航天雷達及地理遙感。
其他領域
包括微波加熱(如家用微波爐)、醫療設備(如微波理療儀)及工業檢測。
如需更完整的分類或技術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專業文檔(如、)。
蓖麻油皂并串聯電路伯特格氏試紙顫悠丁子香酚甲醚法律地位高電位測試合格質量标準測試環壬烷惠普耳氏手術借酒消愁抗沉降劑空氣壁頂針形電離室口腔鏡領土的租讓流量綠膿假單胞菌門羅主義歐蓍草臍腸系膜囊人壽定期保險審查影印本手動分類卡片雙座腳踏車絲裂黴素C聽結節同流合污同向雙工器透視圖脫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