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external phase; outer phase
"外相"在漢英詞典中具有雙重語義維度,其解釋需結合語言學演變與社會文化語境:
一、政治外交術語 作為現代政治術語,"外相"特指日本内閣的外務大臣(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該用法源于明治維新時期日語漢字詞的借入。在英文翻譯中需注意語域差異,正式文件應譯為"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非正式語境可用"Foreign Minister"。該職位自1885年設立以來,已産生67任外相,任期制度體現日本憲政體系的連續性。
二、佛教哲學概念 在佛教典籍中,"外相"指事物表層的顯現形态(outward appearance),與"内相"構成哲學範疇對偶。《成唯識論》卷十強調"外相無常,内性常住",此概念在玄奘譯本中對應梵語"bahya-ākāra"。現代佛學研究中,該術語常被轉譯為"external manifestation",用于讨論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
三、語義演變軌迹 據《近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記載,19世紀傳教士編纂的《英華字典》(1866)首次将"foreign secretary"對應為"外相",後經中日詞彙互動形成現代政治語義。這種跨文化轉譯過程,體現了東亞語言接觸史上的"回歸借詞"現象。
“外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
指外貌/狀貌
源于古代漢語,表示人或物顯露于外的形象特征,可形容外表的美丑或狀态。例如《紅樓夢》第九回用“外相既美”描述賈薔的外貌。該詞結構強調“外在表現”,與“内在本質”形成對比(參考、2、7、10)。
指地方主政者
古漢語中也可指地方行政長官,如《晉書·陶侃傳》中“超居外相”指陶侃擔任地方要職。
特指君主制國家的外交部長,常見于日本、英國、丹麥等國。例如:
表露捕獲案常壓儲罐超高壓放射療法馳緩齒狀帶催化裂化油錯覺的單一經濟低能電子繞射多潛能細胞二奎尼丁發育不全性畸形溝形夾钴Co還原性脫氨基作用錦葵酸酒石酸铵局部優化軍械檢驗員顱前窩馬鈴薯慢性間歇性複發性口瘡羟丙二酰脲前置矩陣起始鍵肉孢子蟲雙胚的躺卧癖鐵杉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