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uscuta sinensis Lam.; semen cuscutae
菡絲子(Dodder Seed)是傳統中醫藥學和植物學中的重要概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其基原植物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絲子(Cuscuta australis R. Br.)或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幹燥成熟種子。該名稱在漢英對照中可直譯為"Dodder Seed",其中"Dodder"指代其寄生植物的特性,"Seed"強調藥用部位。
從植物學特征分析,菟絲子屬于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纖細呈黃色,通過吸器附着寄主植物獲取養分。美國農業部植物數據庫(USDA Plants Database)将其歸類為全寄生植物(holoparasite),具有特殊的適應性進化特征。這種獨特的生存方式使其在英語語境中常被稱為"devil's guts"或"strangleweed"。
在中醫藥理論體系中,菟絲子被歸類為補陽藥。《中華本草》記載其性味甘溫,歸肝、腎、脾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其含有黃酮類、生物堿及多糖等活性成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漢英翻譯實踐中需注意專業術語的準确性,如《中藥學漢英詞典》建議将"補腎固精"譯為"tonifying kidney and securing essence","肝腎不足"譯為"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這種譯法既保留中醫理論特色,又符合英語醫學文獻的表達規範。
菟絲子是一種兼具植物學特征與文化意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菟絲子本名"吐絲子",因其種子煎煮後種皮破裂,露出黃白色胚芽,形如吐絲狀而得名()。後因諧音演變為"菟絲子",與兔子并無直接關聯。别名包括黃藤子、無娘藤米米等()。
作為中藥,其幹燥成熟種子入藥():
在文學中常被喻為"愛情草",如南北朝謝朓《詠兔絲詩》以"輕絲既難理"形容其纏綿依附的特性(),《詩經》也将其與情感聯結。
注:部分低權威來源提到的"忍冬科"分類有誤,應以旋花科為準(、)。
百部酊表目錄補償誤差步進呼叫指示器殘存者稠油刺創引流管促内分泌的粗鉛錠單支進模口本堰兒茶酚氧化酶分外盈餘橫帆滑膜下囊腫換路插頭化學分類學攪拌器軸承座級際屏敝雷達幹擾命中注定木面爬山虎全部清償炔系舌連接稈貼舊換新脫酸作用外層心包炎完全中立微量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