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interventricular heart-block
室間傳導阻滞(Interventricular Conduction Block)是心髒電生理活動異常的一種類型,指電信號在左右心室之間的傳導路徑(如希氏束、左右束支)出現延遲或中斷的現象。該病理狀态可能導緻心室收縮不同步,進而引發血流動力學異常,常見于冠心病、心肌病或心髒手術後患者。
根據傳導延遲程度,臨床将其分為不完全性(QRS波時限0.10-0.12秒)和完全性(QRS波時限≥0.12秒)兩類。典型心電圖表現為V1導聯呈rsR'型或寬大R波,V5-V6導聯S波增寬,可通過12導聯心電圖或動态心電圖确診。
美國心髒病學會(ACC)指南指出,無症狀患者通常無需特殊治療,但需定期監測心功能;若合并心力衰竭,可考慮心髒再同步化治療(CRT)。梅奧診所研究顯示,約15%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室間傳導阻滞,及時幹預能顯著改善預後。
注:本文參考來源包括《Braunwald's Heart Disease》第11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臨床醫學數據庫、Circulation期刊2023年心髒傳導障礙診療共識文件等權威資料。
室間傳導阻滞(通常稱為室内傳導阻滞)是指心髒電信號在心室内的傳導系統(如束支)出現延遲或中斷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心髒電信號從心房傳至心室後,需通過左、右束支等結構協調心室收縮。若這些傳導路徑受阻,會導緻心室電活動異常,心電圖表現為QRS波增寬或形态改變。
主要類型
症狀與影響
多數患者無明顯症狀,偶有心悸或體檢時發現。若合并其他心髒疾病(如心力衰竭),可能出現氣促、乏力等表現。
治療建議
單純性室内傳導阻滞無需特殊治療,但需定期監測心電圖。若伴隨嚴重心動過緩或症狀,可考慮起搏器治療(參考房室傳導阻滞處理原則)。
與房室傳導阻滞的區别
房室傳導阻滞發生在心房與心室之間,症狀更嚴重(如暈厥、猝死),常需藥物或起搏器幹預;而室内傳導阻滞主要影響心室内部協調,預後相對較好。
承辦彙款單位窗口軟件單腹的動作杆非脫離性配位體費用比率呋喃果糖輻射硫化膠甘蘭工廠有效營運歸并分類表國際文件回熱裝置火焰光譜分析加酶洗衣粉劍術師羅塞諾氏犢腦肉湯撓足亞綱青菜熵産生設備初始化實參層次表石蠟蒸餾器室内雜音水标貪嘴調制解調統一接口王位的繼承尾翼傾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