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紀"作為時間計量單位在漢英對照語境中具有多重定義維度。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權威解釋,該詞項指代以百年為周期的紀年單位,具體表現為從公元1年至100年為第一世紀,此後每百年為一個紀年段。其詞源可追溯至拉丁語"saeculum",該詞在古羅馬時期既表示人類代際更替(約30年),也指向更長的曆史跨度,這一演變過程在《辭海》線上版中得到詳細考證。
在曆法計算規範方面,國際标準化組織(ISO 8601)明确将世紀界定為連續的100個日曆年,該标準在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的官方文件中得到同步确認。值得注意的是,英語對應詞"century"在《牛津英語詞典》中被描述為具有雙重時間維度:既可指具體的時間容器(100年周期),也可作為重大變革的曆史分期标志。
文化語言學視角下,該詞彙在《大英百科全書》詞條中延伸出象征意義,常被用于描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革新或社會轉型期,如"蒸汽機世紀"或"數字世紀"等隱喻用法。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的現代漢語語料庫顯示,該詞在當代媒體語用中呈現高頻化趨勢,多用于強調長期性發展進程。
為确保術語使用的規範性,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建議在正式文本中采用"21世紀"而非"廿一世紀"的書寫形式,該标準已納入《漢語書面語格式規範》國家标準(GB/T 15834-2011)。對于跨世紀時間節點的判定,紫金山天文台在曆法計算指南中特别說明,公元2001年才是21世紀的實際起始年,而非普遍誤解的2000年。
“世紀”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理解:
基本定義
世紀是時間單位,指連續的100年。該詞源自拉丁語“centuria”(原指古羅馬的百人隊),後引申為百年跨度。例如,21世紀指2001年1月1日至2100年12月31日。
計算方法
其他語境用法
文化差異
部分曆法(如中國農曆)無“世紀”概念,但會以幹支、朝代或甲子循環(60年)劃分時間。
若需特定領域(如天文學、社會學)中“世紀”的延伸解釋,可提供更多細節補充。
薄木片邊界尺寸玻璃似的擦亮粉磁道密度次硫酸灑爾佛散電池室低水位警報器對數公式二級标準磁盤面二進磁心發光度系數仿反應産物岡比亞功利霍亂瓊脂頰反射現象潰瘍膜性的兩頭釘磷酸精氨酸耐酸缸器牛膚蠅青黴素酰胺酶區域安全聲能施萊希氏合劑受托保管的財産圖騰制度位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