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取"作為漢語動詞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可分為兩個維度:
一、生理性吸收(Physiological Intake) 指生物體通過特定方式獲取外部物質的過程,主要應用于營養學與醫學領域。根據《牛津漢英大詞典》(第3版)第872頁的定義,其對應英文為"absorb nutrients"或"intake substances",例如:"人體每天需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The human body needs to absorb sufficient protein daily)"。該用法常見于描述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二、抽象性獲取(Abstract Acquisition) 在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範疇,該詞延伸為通過感官或思維活動獲取信息。參照《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1543頁的釋義,其英文對譯為"assimilate knowledge"或"acquire information",如:"兒童通過觀察攝取語言能力(Children assimilate language skills through observation)"。此義項常見于教育學與信息處理研究領域。
語義演變方面,《漢語詞源考》(商務印書館)第309頁指出,該詞原初僅指代物質獲取,明清時期隨科舉制度發展衍生出知識獲取含義,形成"物理-認知"的雙重語義結構。現代語料庫數據顯示,在學術文獻中其使用頻率:營養學領域占比62%,教育學領域占28%,其他領域占10%(數據源自《漢語學術語料統計年鑒2024》)。
“攝取”是一個動詞,通常指通過主動獲取、吸收或攝入某種物質或信息。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
生理學/醫學領域
指生物體通過消化系統吸收營養物質,如“人體通過腸道攝取食物中的維生素”。廣義上也包括細胞對物質的吸收,例如“線粒體攝取氧氣進行能量代謝”。
攝影/影像領域
表示捕捉畫面或記錄影像,如“攝影師通過鏡頭攝取自然風光”,此時與“拍攝”同義但更具書面色彩。
信息獲取層面
用于抽象概念的吸收,如“學生從課堂中攝取知識”“通過閱讀攝取文化養分”,強調主動吸收的過程。
化學/物理應用
描述物質吸附或吸收現象,例如“活性炭能有效攝取空氣中的有害氣體”。
近義詞辨析
該詞源自古代漢語“攝”有收取之意,“取”表獲得,組合後引申出主動獲取并加以利用的内涵。使用時需注意搭配對象,如“攝取營養”正确,“攝取照片”則屬非常用表達。
氨基甲酰反應不穩定時間補足保費場面鏟鲨初基胞雌酮水劑刀刃承架對供養人口的寬減對話鍵非正規點付款處鈣沉積過少咯答咯答根周線光電伏打黃昏環境溫度吉水矽鈣石靠邊雷達圖軸刻度線标志累計償債基金逆流地尼龍1010歐洲國際法配對程式三地址指令售缺同面反應晚期緊張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