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tertiary publication
在漢英詞典及文獻學領域,“三次文獻”(Tertiary Literature)指對一次文獻(原始研究)和二次文獻(文摘、索引等)進行綜合、分析、評述後形成的高度濃縮的、工具性的文獻。其核心功能是提供學科背景、研究動态的概括性知識,而非呈現原始數據或簡單檢索線索。
定義
三次文獻是在一次文獻(如期刊論文、實驗報告)和二次文獻(如摘要、索引數據庫)基礎上,經過專業人員的深度加工、系統整理和綜合評述形成的文獻類型。它不産生新知識,而是對已有知識的重組與評價,如綜述、百科全書、手冊、年鑒等。
來源:國家标準《GB/T 3792.1-2009 文獻著錄》對文獻層級的分類說明。
英文對應術語
在英文中稱為"Tertiary Literature" 或"Tertiary Source",強調其作為知識整合工具的角色。例如:
"Tertiary sources consist of information which is a distillation and colle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urces."
類型 | 例子(中文) | 例子(英文) | 主要功能 |
---|---|---|---|
綜述類 | 《中國大百科全書》 | Annual Reviews 系列期刊 | 學科進展的系統總結 |
參考工具書 | 《化學化工手冊》 | 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 數據與事實的權威彙編 |
年鑒/名錄 | 《中國統計年鑒》 |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 年度數據與事件彙總 |
教科書/專著 | 《信息檢索導論》 |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cience | 體系化知識傳授 |
權威定義補充:
根據國際标準ISO 5127:2017,三次文獻被定義為“對一次和二次文獻内容進行綜合、評述或解釋的文獻”,其核心價值在于知識的可訪問性與可靠性的平衡。
三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原始研究成果)和二次文獻(整理後的檢索工具)進行綜合分析、加工後形成的深度總結性文獻,具有情報研究的核心特征。
主要形式:
核心特點:
文獻層級關系:
典型示例:化學領域的《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将分散的物性數據系統化整理,醫學領域的《哈裡森内科學》綜合數萬篇論文形成疾病診療指南。這類文獻常作為科研立項和論文開題的重要依據。
百萬赫茲吹闆當衆等當量點典型式丁字鋼冬青黃嘌呤額痛反向分配計算表公司農場光化大氣層家族周期性癱瘓結膜切除術肌間隔經費急性麻痹性斜視開聽刀兩鼻腔的列計數器利潤油慢釋繼電器慢性膀胱炎目錄列表框颞部商業編譯程式時空圖司法上的算法比較梯狀穿孔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