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troostite
bend; bow; injustic; subdue; submit; wrong
【醫】 flection; flex; flexion
family name; surname
body; style; substance; system
【計】 body
【醫】 body; corpora; corps; corpus; leukocytic crystals; scapus; shaft; soma
Somato-
屈氏體(Troostite)是鋼鐵材料金相組織中的一種非平衡顯微結構,屬于貝氏體與馬氏體之間的過渡形态。其英文術語"Troostite"源自法國礦物學家L.J. Troost的姓氏。該組織結構在金屬熱處理領域具有以下特征:
形成條件
當鋼在550-600℃溫度區間進行等溫淬火時,奧氏體轉變為由極細片狀滲碳體和過飽和鐵素體組成的機械混合物。這種中溫轉變産物的硬度介于貝氏體與馬氏體之間,典型硬度範圍為HRC 35-45(參考《ASM Metals Handbook》熱處理卷)。
金相特征
在光學顯微鏡下呈現為暗黑色團狀組織,需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清晰觀察到其層片狀結構。與索氏體相比,屈氏體的滲碳體片間距更小(通常小于0.1μm),這是其具有較高強度的根本原因。
工程應用
常見于彈簧鋼(如60Si2Mn)和軸承鋼(GCr15)的中溫回火處理過程。該組織能實現強度與塑性的較佳平衡,例如在鐵道車輛螺旋彈簧制造中,屈氏體組織可使産品獲得≥1570 MPa的抗拉強度(數據引自《機械工程材料手冊》第4版)。
鑒别要點
與回火屈氏體的本質區别在于形成機制:前者通過等溫淬火直接生成,後者則是馬氏體經高溫回火的二次産物。這種差異導緻兩者在耐磨損性能和殘餘應力分布上存在顯著區别。
屈氏體(Troostite),也稱托氏體,是鋼中一種重要的顯微組織,屬于珠光體類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屈氏體是過冷奧氏體在特定溫度範圍内(通常為550-600℃或350-500℃)等溫轉變形成的極細珠光體,由鐵素體(α-Fe)與滲碳體(Fe₃C)以片層狀交替排列的彌散混合物組成。其片層間距極細(約30-100納米),需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
組織類型 | 形成溫度範圍 | 片層間距 | 性能特點 |
---|---|---|---|
珠光體 | 650-727℃ | 0.8-1.5μm | 強度低,塑性好 |
索氏體 | 600-650℃ | 0.2-0.4μm | 強度中等 |
屈氏體 | 550-600℃ | 30-100nm | 強度最高,塑性最低 |
壩牆管子扁豆培養基玻色-愛因斯坦積分測試碼模式成本加運費大環的打褶短路驅動點導納酚脂關廠決策紅色發癬菌加工成本制度肌醇1,4,5-三磷酸繼發性标酒精浴脊柱裂解盤管煤萃瓶哺法情節輕性神經痛乳糜掃描階段傷寒菌科舌骨弓滲萃石蕊酊同多堿同級層脫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