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chinese character code for information
全漢字交換碼(Chinese Character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指為在計算機系統及通信網絡中進行漢字信息交換而制定的标準化編碼方案。其核心目标是實現漢字字符在異構平台間的無歧義傳輸與處理,覆蓋現代漢語常用字、繁體字、生僻字及符號等完整字符集。以下是其關鍵特征與意義:
覆蓋範圍全面性
全漢字交換碼區别于早期僅包含數千常用字的編碼(如GB2312),其設計涵蓋Unicode或GB18030等國家标準定義的龐大字符集。例如,GB18030-2005強制标準包含70,244個漢字字符,囊括中國大陸規範漢字、繁體字、日韓漢字及曆史文獻生僻字,确保古籍數字化、跨境信息交換等場景的字符完整性。來源:中國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GB 18030-2005 信息技術 中文編碼字符集》。
編碼結構兼容性
采用多字節編碼架構(如GB18030的變長編碼:1/2/4字節),向下兼容ASCII與早期GB系列編碼,向上支持Unicode統一碼位映射。例如,GB18030通過特定算法與Unicode的碼位一一對應,實現與國際标準的無縫銜接。來源:ISO/IEC 10646《信息技術 通用編碼字符集(UCS)》。
交換協議标準化
作為信息交換層标準,全漢字交換碼獨立于具體存儲格式或輸入法實現。在數據傳輸(如HTTP協議)、數據庫交互(如MySQL的字符集設置)、操作系統内核(如Windows的代碼頁CP54936)中強制采用,确保跨系統漢字解析一緻性。來源:W3C《Internationalization (I18N) Activity Statement》。
應用場景與必要性
支撐政務、金融、教育等領域的多語言系統開發,解決因編碼缺失導緻的亂碼問題。例如,戶籍管理系統需正确顯示人名生僻字(如“㭎”“䶮”),跨境貿易文件需兼容繁體字(如“臺”“灣”),均依賴全漢字交換碼的字符集支持。來源:Unicode Consortium《Unicode Han Database(Unihan)》。
權威定義參考:
全漢字交換碼在《計算機科學技術名詞》(第三版,科學出版社)中被定義為:“為漢字信息處理系統之間進行信息交換而制定的标準編碼”,其技術實現需符合國家強制性标準(如GB18030)或國際标準(如Unicode/ISO 10646)。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漢字交換碼是用于不同計算機系統間交換漢字信息的統一編碼标準,其核心作用是确保跨平台漢字傳輸的準确性。以下是對“全漢字交換碼”的詳細解釋:
漢字交換碼(如GB2312-80)是1981年中國發布的《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國家标準,主要用于解決不同系統間漢字傳輸的兼容性問題。它通過統一編碼協議,使計算機能識别和處理漢字二進制數據,類似于通信中的“共同語言”。
GB2312是早期标準,後續擴展的GBK、GB18030等編碼支持更多漢字(如繁體字、少數民族文字),逐步實現“全漢字”覆蓋。例如GB18030-2005已包含7萬餘漢字,兼容Unicode。
主要用于文件傳輸、數據庫互通、網絡通信等場景,确保不同系統(如Windows與Linux)間的漢字顯示一緻。
如需更完整的編碼表或曆史演進細節,可參考國家标準文件或權威計算機編碼教材。
白膜的貝奴裡定理不置可否草酸镉成員國純電阻催化劑活性大氣中的氧氣低壓法多重照射公文檔案胍乙基磷酸絲氨酸會計操作假辯護睑緣痤瘡經甲狀腺的流凝性平均溫度品位次序表前加速因子青黴素X汽油的消耗沙漠的聲學透鏡獅齒菊屬數字錯誤伺服函數發生器台式計算機微觀混合危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