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recalcitrant
【法】 defy; disobedince
human; fellow; human being; individual; man; people; person; soul
【醫】 anthropo-; homme; man
"不服從的人"在漢英雙語語境中指拒絕遵守規則、權威或社會規範的個人或群體,其行為表現為主動或被動抵抗。該概念在法學、社會學及心理學領域均有深入探讨,常與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理論相關聯。牛津詞典将其英譯為"disobedient person",強調"故意違反合法權威命令"的核心特征(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23)。
在法律英語中,該術語對應"contumacious individual",特指司法程式中藐視法庭的當事人。布萊克法律詞典明确定義其為"持續抗拒法庭命令者",構成民事藐視罪的要件(Black's Law Dictionary, 11th ed.)。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不服從行為常源于價值觀沖突,米爾格拉姆實驗證明約35%被試會拒絕執行違背良知的指令(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0)。
該概念的曆史演變可追溯至梭羅1849年《論公民不服從的義務》,其現代闡釋見羅爾斯《正義論》第55節,主張非暴力抵抗須滿足"明顯不正義"和"最後手段"雙重标準(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1)。在跨文化比較中,東方語境下的不服從行為更多表現為集體沉默抵抗,區别于西方個體主義表達模式(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9)。
“不服從的人”指在特定情境下拒絕服從權威、規則或命令的個體。這一概念可從以下角度綜合理解:
“不服從”指不順從、不聽從他人或組織的要求,表現為對規則、命令的抵觸或反抗(、)。例如《論語》中“雖令不從”即強調不服從的特性。
正面意義 | 負面風險 |
---|---|
促進制度完善 | 破壞秩序 |
彰顯個體自主性 | 導緻資源浪費 |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理論依據,可參考(《論不服從》解析)和(公民不服從理論)。
矮茶素保護性檢查鼻腭神經鉑類輕金屬出爾反爾大腸菌噬菌體C-21或C-5第三臼齒放線節工具設計花冠混濁腫脹鑒定書隽永捐助義務絕對電碼均分劑量開始承擔風險可分割的類程名美元短缺犬納脫原蟲噻唑┹化合物聲波材料使不合格順磁共振光譜學死寂縮微圖象系統唯一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