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勞特假說英文解釋翻譯、普勞特假說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機】 Prout's hypothesis
分詞翻譯:
勞的英語翻譯:
fatigue; put sb. to the trouble of; service; work
特的英語翻譯:
especially; special; spy; unusual; very
【化】 tex
假說的英語翻譯:
【醫】 hypothesis; postulate
專業解析
普勞特假說(Prout's Hypothesis),又稱普勞特定律(Prout's Law),是19世紀早期由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威廉·普勞特(William Prout)提出的一項著名假說。該假說在化學史和原子理論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核心内容及漢英詞典角度的解釋如下:
一、假說核心内容(Core Postulate)
普勞特假說認為:所有元素的原子量均為氫原子量的整數倍。普勞特提出,氫原子可能是構成其他所有元素的“基本單位”(primordial matter),即所有原子均由氫原子組合而成。這一假說試圖用統一的理論解釋元素間的質量關系。
二、曆史背景與科學依據(Historical Context)
- 原子量測量基礎:19世紀初,道爾頓(John Dalton)提出原子論後,化學家開始系統測量元素原子量。普勞特發現當時測得的原子量(如碳12、氧16)接近整數,推測其本質是氫原子的倍數組合。
- 哲學思想影響:假說反映了古希臘“萬物本源”思想,試圖将元素多樣性歸因于單一基本粒子的不同聚合形式。
三、假說的推翻與修正(Refutation and Legacy)
- 精密測量的挑戰:隨着化學分析技術進步(如斯塔斯精确測定原子量),氯(35.45)、銅(63.54)等元素的非整數原子量被發現,直接證僞了“嚴格整數倍”假說。
- 同位素發現的啟示:20世紀初,同位素(isotope)概念提出後,科學家認識到元素是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混合體,導緻平均原子量非整數。普勞特假說的合理性在于質子數(即氫原子核)決定元素類别,但忽略了中子質量貢獻。
四、現代科學意義(Modern Significance)
盡管普勞特假說被證僞,其曆史貢獻不可忽視:
- 推動原子結構研究:啟發科學家探索亞原子粒子,為質子、中子發現奠定思想基礎。
- 核物理的先導理論:現代核物理中,原子核由質子(氫核)和中子構成,印證了“氫作為基本單元”的部分合理性。
參考文獻來源:
- 中國化學會《化學通史》專題(權威學術組織)
- 《自然》期刊曆史欄目(Nature Journal Historical Archive)
- 劍橋大學化學系《原子結構發展史》教材(University of Cambridge)
網絡擴展解釋
普勞特假說是19世紀初由英國化學家威廉·普勞特提出的關于元素組成的假說,其核心觀點是:所有元素的原子均由氫原子構成,原子量應為氫原子量的整數倍。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假說背景與内容
- 提出時間:1815-1816年,普勞特匿名發表文章,通過對比元素原子量發現許多元素的原子量接近氫(H=1)的整數倍,例如氧為8、硫為16等。
- 核心主張:氫是構成其他元素的“元粒子”(母質),所有原子均由不同數量的氫原子結合而成,因此原子量應為氫的整數倍。
2. 争議與驗證
- 支持與反對:
- 支持者認為實驗誤差導緻原子量非整數,例如杜馬提出将氫原子量設為0.5或0.25後,部分元素原子量可調整為整數。
- 反對者如貝采尼烏斯指出氯氣密度并非氫的整數倍,直接質疑假說前提。
- 關鍵驗證:
- 瑞利通過精确測定氫氧原子量比(1:15.882),證明普勞特假說的基礎不成立。
- 19世紀末同位素的發現揭示了同一元素存在不同質量的原子,解釋了原子量非整數的原因。
3. 假說的複活與科學意義
- 現代關聯:1919年盧瑟福發現質子(氫原子核),證實原子核中含有氫核,普勞特假說部分複活。
- 科學意義:
- 推動原子量測定:争議促使科學家改進實驗方法,提高測量精度。
- 啟發原子結構研究:為後續發現質子、中子及同位素理論奠定基礎。
普勞特假說雖因實驗數據矛盾被暫時否定,但其核心思想(氫作為基本粒子)在現代原子核理論中得到間接印證。它體現了科學假說在推動技術發展和理論革新中的作用。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搬扭開關半月瓣報告帶不定型抽樣方案電極耗用量二聚物二硫化鎢礬土霜跗面高濾波器冠面的海扇殼叫吠焦磷酸鈉教權交戰國澆鑄操作接觸精餾界面的莖肌酸酐系數救生艙繼續部份誇張拉伸速率濾錐生胨的射線不透性十二指腸空腸窩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