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borax-bead test
borax
【化】 borax; sal sedatirum; sodium borate; sodium tetraborate
【醫】 borax; natrium biboricum; natrium boricum; sodium biborate
sodium borate
bead; pearl
【計】 bead
【化】 bead
【醫】 bead; pearl; tears
experiment; test; try; try on; try out; examination; experimentation; trial
trial run
【計】 breadboarding
【醫】 probation; test; tria
【經】 test; trial
定義
硼砂珠試驗是一種經典的定性分析化學方法,通過将硼砂(Na₂B₄O₇·10H₂O)在鉑絲環上熔融成玻璃狀珠粒,蘸取金屬氧化物或鹽類樣品後再次灼燒,根據硼砂珠在氧化焰和還原焰中呈現的特征顔色,鑒定金屬離子的存在。該試驗對過渡金屬和稀土元素的鑒别尤為有效。
硼砂熔融反應
硼砂受熱脫水并熔融為無色玻璃态偏硼酸鈉:
$$ce{Na2B4O7·10H2O ->[Delta] 2NaBO2 + B2O3 + 10H2O}$$
生成的B₂O₃與金屬氧化物結合形成有色硼酸鹽玻璃體。
顯色機制
不同金屬離子與B₂O₃結合形成特征色絡合物,例如:
用鉑絲環蘸取硼砂晶體,在酒精燈氧化焰中灼燒至形成透明熔珠。
将熔珠接觸微量待測樣品(如金屬氧化物粉末)。
分别在氧化焰和還原焰中灼燒,記錄熔珠顔色變化。
金屬離子 | 氧化焰顔色 | 還原焰顔色 |
---|---|---|
钴(Co²⁺) | 深藍 | 不變 |
鉻(Cr³⁺) | 綠色 | 綠色 |
錳(Mn²⁺) | 紫紅 | 無色 |
鎳(Ni²⁺) | 紫褐 | 灰色 |
(來源:經典分析化學教材《Vogel's Qualitative Inorganic Analysis》)
注:實驗需在通風櫥中進行,避免吸入硼砂蒸氣(毒性參考:LD₅₀=2.66g/kg)。
硼砂珠試驗是一種用于定性分析金屬元素的傳統化學方法,由瑞典化學家Jöns Jacob Berzelius于1812年發明。以下是詳細解釋:
以CoO為例: $$text{Na}_2text{B}_4text{O}_7 + text{CoO} xrightarrow{Delta} 2text{NaBO}_2 cdot text{Co(BO}_2text{)}_2 , (text{藍寶石色})$$。
硼砂珠試驗通過顔色變化快速鑒定金屬元素,是化學史上重要的定性分析方法,但因主觀性強,現多作為教學實驗或輔助手段。
阿的平甲磺酸鹽阿克托芬布盧爾氏學說成批詞項低能物質對稱二苯甲脒防鏽膠乳非順序計算機姜油樹脂間接激發天線腳釘甲哌地強龍極譜極值繼續經營劇增擴充選定區域聯編出現臨時進口證邏輯記錄歧щ花序散布的色氨酸缺乏的生離死别石棉水泥管手搖曲柄團體定期人身保險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