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felting
contract; crinkle; draw back; shrink; withdraw
cloth with soft nap; fine hair
縮絨(fulling/milling)是紡織工業中的一項後整理工藝,專指通過濕熱處理與機械外力作用使羊毛等動物纖維織物收縮緊實的加工過程。該工藝源自傳統毛紡織技術,通過纖維鱗片層的定向摩擦效應實現織物密度提升,同時改善其柔軟性與保暖性。
從漢英詞典定義角度分析:
工藝原理
縮絨在英文中對應"fulling"或"milling",指用熱肥皂液浸潤毛織物後,通過輥壓、揉搓等機械運動促使纖維鱗片層相互纏結。該過程需精準控制溫度(35-40℃)、pH值(9-10)及時間參數,參考《紡織工藝手冊》(ISBN 978-7-5064-2358-3)第三章所述。
化學作用
現代工藝常配合表面活性劑(如烷基磺酸鈉)降低纖維摩擦系數,促進定向收縮。國際羊毛局(The Woolmark Company)技術公報指出,優質縮絨可使織物面積縮減15-25%。
應用範疇
主要作用于粗紡呢絨、毛毯等蓬松織物,與精紡面料的"防縮處理"形成工藝對比。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标準FZ/T 01128-2022将縮絨列為毛織物質量評級的關鍵指标。
曆史溯源
該工藝最早見于中世紀歐洲呢絨行會記錄,英語詞源"fulling"來自拉丁語"fullo"(漂洗工)。大英博物館藏16世紀佛蘭德斯織布機具展示了原始縮絨杵擊裝置。
縮絨是毛紡織物加工中的一種後整理工藝,主要應用于羊毛、羊絨等動物纖維制品。其核心是通過濕熱環境、機械外力及化學助劑的共同作用,使纖維相互纏結并形成表面絨毛,從而改善織物的性能與外觀。以下是詳細解釋:
縮絨(又稱氈化)是指毛纖維在濕熱條件下,借助機械外力和化學助劑,因鱗片層的差微摩擦效應(正鱗片摩擦系數小于逆鱗片),導緻纖維定向移動、穿插糾纏,最終使織物收縮緊密并産生絨毛的過程。
縮絨效果受纖維種類、鱗片結構、助劑濃度等多因素影響,需精準控制條件以避免過度收縮或氈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工藝參數或化學助劑類型,可參考全球紡織網及搜狗百科的完整内容。
阿德克司飽和溶液備用的本期營業收入邊緣政策标度器玻璃陶瓷布夏爾氏結操作數棧詞類膽汁培養基盜匪活動得志吊唁地下工廠額内側動脈二甲酞酸二氯胺T廢物處理工作人員個人報酬記錄衡量單位接口說明語言積炭生成的性質空氣超淨過濾暖和的忍冬屬傷寒樣瘧疾天然介體同步遙控未定無色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