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調頻廣播帶英文解釋翻譯、調頻廣播帶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電】 frequency-modulated broadcast ba-nd

分詞翻譯:

調頻的英語翻譯:

【計】 FM

廣播的英語翻譯:

broadcast; broadcasting; radiate; televise
【計】 broadcast

帶的英語翻譯:

belt; bring; strap; strip; take; wear
【計】 tape
【化】 band
【醫】 balteum; band; belt; chord; chorda; chordae; chordo-; cingule; cingulum
cord; desmo-; girdle; ribbon; strap; strip; taenia; taenia-; taeniae
tape; teni-; tenia; zona; zone
【經】 belt

專業解析

調頻廣播帶在漢英詞典中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術語定義

調頻廣播帶(Diàopín Guǎngbō Dài)指用于傳輸調頻(FM)廣播信號的特定無線電頻段。該頻段内的載波頻率通過頻率調制(Frequency Modulation)技術加載音頻信號,實現高保真聲音傳輸。國際電信聯盟(ITU)将全球主要調頻廣播頻段劃定為87.5–108 MHz(部分地區如日本使用76–90 MHz)。


二、核心概念解析

  1. 調頻(Frequency Modulation, FM)

    通過改變載波頻率傳遞音頻信號,與調幅(AM)相比具有抗幹擾性強、音質清晰的特點,尤其適用于音樂廣播。其數學表達式為:

    $$ s(t) = A_c cosleft(2pi f_c t + 2pi k_f int_0^t m(tau)dtauright) $$

    其中 $A_c$ 為振幅,$f_c$ 為載波頻率,$k_f$ 為調制靈敏度,$m(t)$ 為音頻信號。

  2. 廣播帶(Broadcast Band)

    指國家或國際組織統一規劃的頻譜資源區塊。調頻廣播帶需遵守嚴格頻點間隔(通常200 kHz),避免信號重疊。中國采用87–108 MHz頻段,由《無線電頻率劃分規定》規範管理。

  3. 技術特性

    • 帶寬需求:單頻道占用約±75 kHz帶寬,包含立體聲和輔助數據信道(如RDS)。
    • 傳播特性:直線傳播為主,覆蓋半徑通常小于100公裡,適合城市及近郊區域。

三、權威來源參考

  1. 國際電信聯盟(ITU)

    定義全球無線電頻譜分配框架,見《無線電規則》(RR)第5條頻段劃分表。

    → 來源:ITU Radio Regulations

  2. 中國國家标準

    《GB/T 7400-2011 廣播電視術語》明确調頻廣播技術參數。

    → 來源: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公開标準庫

  3. IEEE通信學會

    對調頻調制原理及噪聲抑制機制的技術分析,見Proceedings of the IEEE

    → 來源:IEEE Xplore Digital Library


四、應用場景

調頻廣播帶廣泛用于公共廣播、緊急警報系統(如EAS)及車載娛樂系統。其高保真特性使其成為音樂電台的首選傳輸方式,全球覆蓋率超85%。

網絡擴展解釋

調頻廣播是一種通過頻率調制(Frequency Modulation,簡稱FM)技術傳輸音頻信號的無線電廣播方式。以下是其核心特點及技術解釋:

一、基本定義

調頻廣播通過改變載波頻率來傳遞音頻信號,而保持振幅不變。這種技術能有效減少信號傳輸中的幹擾,提升音質清晰度。

二、技術特性

  1. 抗幹擾強
    調頻波對幅度幹擾不敏感,尤其在城市環境中表現優于調幅廣播(AM)。
  2. 音質優越
    支持更寬的音頻範圍(通常為30Hz-15kHz),適合音樂等高保真内容傳輸。
  3. 頻帶占用
    需較寬頻帶(約200kHz),因此通常工作在甚高頻(VHF)段,頻率範圍為87-108MHz。

三、應用場景

多用于車載廣播、音樂電台等對音質要求較高的場景,且需配合超短波頻段實現覆蓋。

四、補充說明

若“帶”指頻帶,則調頻廣播的頻帶範圍如上述第三點所述。若存在其他含義,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解答。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豹紋狀眼底被解雇的邊緣企業不飽和聚酯塗料不齊雌脂二醇滴漏對稱峰二氫石蒜鹼反應介質賦稅法格洛布西德海面恒量滑脂杯繼發有利的殼鬥油孔間距勞累鄰唇的籠統子抵押顱狹小嘧啶亞硝脲磨杵神經循環系統的獅子座圖像幹擾比罔-李二氏試驗違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