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peditionary
crusade against; send forces to suppress
【法】 punitive expedition
"讨伐"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以武力或輿論手段公開譴責并攻擊(反叛者或罪行)。其英文對應詞常為"crusade against"或"launch a punitive expedition",具體内涵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軍事征讨
指通過軍事行動鎮壓叛亂,如《三國志》記載"曹操讨伐袁紹"(《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英文表述"mount a military expedition"常見于《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曆史類詞條。
輿論譴責
現代用法延伸至對公共事件的道德批判,如媒體"讨伐貪污腐敗"(《新華成語大詞典》)。劍橋英語詞典将此語境譯為"condemn through public discourse"。
法律程式
在司法解釋中特指依法發起的懲治行動,《元照英美法詞典》将此類用法對應為"judicial prosecution"。如《唐律疏議》規定的"十惡之罪當讨"(《中華法學大辭典》)。
該詞的語用特征體現為:主體具有正當性立場(政府/權威機構),對象帶有負面屬性(叛亂/違法),行為包含公開性與強制性。《現代漢英綜合大詞典》特别标注其古漢語詞源"以辭責罪曰讨",強調言語譴責與實際行動的雙重性。
“讨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出兵征讨敵人或叛逆,常見于軍事或政治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
指通過武力手段征讨、鎮壓敵對勢力或叛亂行為,強調以軍事行動解決問題。例如《史記》中提到“挾王室之義,以讨伐為會盟主”,即借正義之名發動軍事行動。
詞源與結構
由“讨”(譴責、追究)和“伐”(攻打)組成,屬并列式合成詞。
典型曆史案例
應用範圍
既可用于國家對外戰争(如征伐異族),也可用于内部平叛(如讨伐袁世凱複辟)。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史記》或相關軍事史資料。
阿皮科散阿糖腺苷八疊球菌把手鼻骨孔跗骨切開術腹腔降溫改進調頻制肛液溢管理系統海葡萄樹屬會計員基本鍵盤命令精确疊代運算棘狀骨盆抗蝕潤滑脂考驗期間擴充尋找鍊陽性菌素免罰默認條件傾斜波束汽水閥適合性濕面分餾塔嘶啞音蘇木同吃的圖形幾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