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唾手而得的意思、唾手而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唾手而得的解释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极容易得到的东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唾手而得”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uò shǒu ér dé”,字面意思是“往手上吐唾沫就能得到”,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完成,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即可实现。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褚遂良传》,原文为“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唾手可取”,后逐渐演变为现代常用的“唾手而得”。

从语义结构分析,“唾手”是动词短语,表示极简的动作;“得”为结果,二者结合构成条件关系复句,强调“无需复杂过程就能达到目的”的语言色彩。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描述机遇、资源或成果的易得性,例如:“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唾手而得”(引自《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第三版,商务印书馆)。该词与“易如反掌”“探囊取物”等成语构成近义关系,但与“来之不易”“呕心沥血”形成反义对比。

在语法功能上,该成语多作谓语或定语,常见于书面语体。需注意其使用场景多带轻微贬义,暗示事物价值可能因易得性被低估,例如清代小说《镜花缘》中“岂似贤侄有德君子,唾手而得”的用法,便暗含对轻易获得之物的价值判断。

网络扩展解释

“唾手而得”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成语形容事物或目标极容易获得,比喻毫不费力即可达成。字面意思是“像伸手接住唾液般简单”,强调事情的轻而易举性。

字面拆解

出处与用法

  1. 古代文献:最早可追溯至《新唐书·褚遂良传》,唐代褚遂良在分析边疆战事时提到“唾手可得”,后演变为“唾手而得”。
  2. 近代引用:清代小说《小五义》第54回中也有使用(例:“这房可唾手而得”),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用于形容日寇侵华初期的形势。
  3. 语法:作谓语或定语,如“唾手而得的胜利”。

例句与引申

近义词

权威性与辨析

需注意该成语的出处存在多源说法,但核心含义一致。现代使用中更偏向口语化表达,书面语可优先选择“唾手可得”。

别人正在浏览...

变警比方笔友尝味传衣钵荡户躭悮迭岁东牀客敦惠遁免腹城艴然不悦鲠毅狗马管治闺门寒虀黄妃塔换亲洚洞繮绳奸旗鼓郊歌鲛泪稽酌快然兰客傫傫利名客刘豫州乱兵螺线緑旗谩昧麻醉品妙法墨士脑性逆氛扑箠曲谬蠼螋软冻冻若之何散配蛇山施皮茨石翁仲实秀水螅述事司傅炭炉体解偷鸡不着,反折一把米文学家文验伍符无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