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海椶的意思、海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海椶的解释

亦作“ 海棕 ”。树名。椰木的一种。 唐 杜甫 《海棕行》:“ 左緜 公馆 清江 濆,海椶一株高入云。” 宋 宋祁 《益部方物略记》:“海椶,大抵椶类,然不皮而干叶丛於杪,至秋乃实,似楝子。” 宋 苏辙 《过侄寄椰冠一首》诗:“垂空旋取海棕子,束髮装成老法师。”自注:“ 蜀 中海棕即 岭 南椰木,但不结子耳。”参见“ 海枣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海椶(hǎi zōng)是汉语中对特定棕榈科植物的古称,现多称“海枣”或“椰枣”。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原指生长于热带沿海地区的棕榈属乔木,其果实形似枣,故得名。从植物学角度,海椶学名为Phoenix dactylifera,树高可达30米,叶片呈羽状复叶,果实含丰富糖分,是西亚、北非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

《辞海》补充说明,海椶木材坚实可作建材,叶柄纤维可编织器物,花序汁液可制糖,具有“一树百用”的特性。中国《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此树唐代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岭南地区曾有引种记录,但因气候限制未能广泛栽培。现代中文语境中,“海椶”一词已逐渐被“椰枣树”替代,仅在古籍和部分方言中保留。

网络扩展解释

“海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与别名
“海椶”亦作“海棕”,指一种椰木类植物,属于棕榈科。根据文献记载,其特点是树干高大(“高入云”),叶子丛生于顶端,秋季结果,果实形似楝子。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苏辙在诗注中提到,四川地区的“海棕”即岭南的椰木,但“不结子”,说明地域差异可能影响其形态特征。

文献记载

  1. 唐代杜甫《海棕行》中描述:“左緜公馆清江濆,海椶一株高入云”,凸显其高大挺拔的形态。
  2. 宋代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记载其“不皮而干叶丛於杪”,即树干无树皮,叶片密集生长于顶端。
  3. 苏辙在诗注中进一步说明其与岭南椰木的关联性,但果实差异明显。

相关辨析
“海椶”与“海枣”为不同植物,需注意区分。前者属于椰木类,后者则为枣椰树,果实可食用。

总结来看,“海椶”是古代对特定椰木类植物的称谓,多用于诗文描写,现代已较少使用这一名称。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益部方物略记》等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霸陵桥暴慠暴上八旗兵贬素炳炳琅琅草包长短星搀天愁絶雕虫纪历狄水动摩擦断奏多奈噩迕烦闷浮桑府帖改篡工作构肆古话鬼井鬼蜮技俩豁然降敕囏危饥寒交迫惊颤锦肆九溪苦熬枯木发荣联吟灵爽罗浮春露网冒顶梅亭幕燕内醪牛腹书秾李迫蹵朴学青堂勤力劝盘拴通虽复铁嘴陀罗尼妥洽侂生纬象雾释冰融闲良小人得志携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