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还寿经的意思、还寿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还寿经的解释

旧时一种风俗。在父母寿辰,儿子请和尚念经为父母增寿。 茅盾 《冥屋》:“去年十月间,有一家亲戚的老太太‘还寿经’。”自注:“为了表示儿子的孝心,在父母寿辰时(大概是五十以后逢十的寿辰),请和尚念经,叫做还寿经,这是 嘉兴 、 湖州 一带的风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还寿经是中国民间信仰中为祈求延寿而举行的宗教仪式文本,主要流行于道教及部分地方民俗活动中。该仪式通过诵经、焚香、供奉等方式,表达对神灵的虔诚祈求,以期达到消灾解厄、延年益寿的目的。

1.定义与起源

“还寿”即“偿还寿命”之意,源于道教“因果承负”观念,认为通过功德积累可抵消命数中的灾厄。《道教大辞典》记载,此类仪式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与道教斋醮科仪中的“延生醮”密切相关。

2.核心内容与形式

还寿经文本通常包含对北斗星君、南极仙翁等司掌寿命之神的赞颂,以及忏悔、祈福的经文。仪式中需设坛供奉香烛、果品,由道士或法师主持诵经、焚化疏文,并配合符咒、步罡踏斗等科仪动作。

3.文化意义

民俗学者李亦园在《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中指出,还寿经融合了道教信仰与儒家孝道观念,尤其在江南地区,子女为高龄父母“做还寿”被视为尽孝的重要表现。这一仪式也反映了传统社会对生命延续的朴素追求。

4.现代流变

当代部分民间地区仍保留简化版还寿仪式,但经文内容多与地方信仰结合。例如闽台地区将还寿经与“拜斗”习俗结合,形成地域性祈福活动。

(参考资料:①《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②《中国道教科仪汇编》,宗教文化出版社;③李亦园《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④《闽台民间信仰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还寿经”是中国旧时的一种传统风俗,主要流行于浙江嘉兴、湖州一带,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在父母逢十的寿辰(通常为50岁之后),儿子通过请僧人诵经的方式为父母祈福增寿,以此表达孝心。茅盾在《冥屋》中曾提及这一习俗,并自注说明其地域性。

  2. 仪式背景

    • 时间:父母50岁、60岁等逢十的寿辰。
    • 形式:由儿子主导,邀请僧人诵念经文,祈求延寿。
    • 目的:既是对父母的孝心表达,也蕴含祈求健康长寿的愿望。
  3. 其他解释差异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祝愿长寿的成语”,但多数文献及文学引用更支持其为地方风俗的说法,可能因语境不同存在理解偏差。

  4. 地域与文化意义
    该习俗反映了传统孝道文化与佛教信仰的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的缩影。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茅盾《冥屋》及相关地方民俗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罢列傍蹊碑板背肐拉子卑官不送气残更参提成排成千上万成一家言船到桥门自然直脣竭齿寒出身次宴丹禁德政碑递变地东第室东阿都大对证棼缊负乘致寇光学士诡时皇店坚诚箭垛畿伯进艸近古俊桀渴赏连理木利索隆富沦塞緑醪苗田奈何木怒那起居舍人清戒倾瞩日注宂繁商行单姓邵瓜圣畧十六进制收条思疑天体往谢线性代数嚣怨西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