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傍蹊的意思、傍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傍蹊的解释

(1).偏仄的小路。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譬之驱车,既已由於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乃马性未调,御勒不齐之故。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赚入傍蹊曲径矣。”

(2).用指学说的旁绪支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余所更定九流,一曰儒,二曰杂……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傍蹊"是汉语古语词汇,读音为bàng xī,属于合成词结构。该词最早见于宋代典籍,本义指"旁侧的小路",后引申为"非正统的途径或方法"。以下是基于《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工具书的详细释义:

一、本义解析 "傍"指靠近、依附,"蹊"指人走出来的小路。二字组合后,《汉语大辞典》记载其原义为"道路旁侧的分支小径",多用于描述自然地貌特征。如明代《徐霞客游记》有"循主峰傍蹊而下"的用法。

二、引申义项

  1. 思想学说层面:比喻偏离正统的学术流派。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注中多次使用该词,如"其说颇近傍蹊",指学说接近异端。
  2. 行为方式层面:指非正当手段。《朱子语类》卷十三载:"若只守个敬字,全无义理,却似傍蹊草屋。"此处批评拘泥形式的修养方法。
  3. 文学创作层面:形容刻意雕琢的文风。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诗云:"不落傍蹊,自生奇响",强调创作应避免刻意求奇。

三、词义演变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呈现语义缩小趋势。先秦至唐代多用于具象描述地理路径,宋代新儒学兴起后更多用于抽象概念批评。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仅存于古籍研究和方言残留,如闽南语仍保留"傍蹊路"指代捷径的说法。

主要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傍蹊”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àng qī,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 偏仄的小路
    指狭窄、非主要的道路。常被引申为比喻偏离正途的途径。例如,明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到:“譬之驱车,既已由於康庄大道之中……决不赚入傍蹊曲径矣”,用“傍蹊”对比“康庄大道”,强调应坚持正道,避免走入旁门左道。

  2. 学说的旁绪支流
    用于形容学术或思想体系中次要、非主流的派别或观点。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讨论学派分类时,将“傍蹊末学之谈”归入“杂”类,指代非核心的学术分支。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查看上述来源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安怡陂吏薜萝冰莹滨近笔乾大牲地狱变相东奔西走鰪鱂二次能源封土凤绣粉妆玉琢扶义官迷心窍裹费唃厮啰候骑画题蹇谔之风嘉月界隔鯨呿禁耐乩仙句己开可跨辗灵果灵桃六辅马公猕猴面漠然拈酸逆状弸中窃脂泣涕融浑儒生上清山骨使唤树熟儿鼠溪叔子司法随珠和璧夙慕烫印天王星桐严嫂威如无等无风起浪晤商显没西高止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