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唃廝罗 ”。藏语译音,意为“佛子”。原名 斯南陵温 。 北宋 青海 东部藏族首领。 宋 天禧 四年(公元1020年)后,据有 湟水 流域及今 甘肃 、 青海 接邻地区,属民数十万。 宝元 元年(公元1038年)加封保顺军节度使。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 青堂羌 本 吐蕃 别族……国初,有胡僧 立遵 者,乘乱挟其主 籛逋 之子 唃廝囉 东据 宗哥邈川城 。 唃廝囉 ,人号 瑕萨籛逋 者,胡言赞普也。”《宋史·吐蕃传》作“唃廝罗”。
唃厮啰(gū sī luō)是汉语词典中收录的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北宋时期青藏高原吐蕃政权的一位重要领袖及其建立的政权名称。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词义与身份解析
“唃厮啰”音译自藏语,意为“佛子”或“王子”。在汉语语境中,它主要作为人名使用,指代北宋真宗至仁宗年间(约997年—1065年)活跃于河湟地区(今青海东部、甘肃南部)的吐蕃部落联盟首领。他本名“欺南陵温”,被尊称为“唃厮啰”,后以其尊号作为政权名称。
历史政权指代
该词亦指代由唃厮啰建立的以青唐城(今青海西宁)为中心的政权(约1032年—1104年),史称“唃厮啰政权”或“青唐政权”。此政权是吐蕃王朝崩溃后,在河湟地区形成的重要地方政权,与宋、西夏、辽等政权并存,控制丝绸之路河南道,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文化历史意义
“唃厮啰”一词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汉藏文化交流与政治互动的记忆。其政权接受北宋册封(如“保顺军节度使”),与宋廷保持密切的茶马贸易和政治联盟,共同对抗西夏,是宋代西北边疆史和民族关系史的关键符号。
权威参考来源:
“唃厮啰”一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
白地款柈子八音匣边寨惭汗蚕绩常所超车成局陈器楚班除身粗饭等腰订报帝王州顿踬遏乐访询飞花令焚骨扬灰高卧东山顾曲行牀花鞴扇荒亲黄污緘书缣衣交谲跏婆挟揓寖废计年钜美刻炼狂号雷墨铃眊六部兵聋昧捋须钱眇默末师南岭脑气鰟皮骞崩谦持彊彊岐道曲赐日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沙礁绍祚肃白天界秃鲁麻涎脸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