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族的意思、国族的详细解释
国族的解释
(1).帝王的宗族和宾客。《礼记·檀弓下》:“歌於斯,哭於斯,聚国族於斯。” 孔颖达 疏:“‘聚国族於斯’者,又言此室可以燕聚国宾及会宗族也。”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式亏国族,深軫宸情,祭通族於太牢束帛,戍王人於扬水流薪。”
(2).国家民族。 郭沫若 《羽书集·全面抗战的再认识》:“希望大家于保卫国族的神圣誓约之前,担当起执行全面抗战的实际。”
词语分解
- 国的解释 国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
- 族的解释 族 ú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家族。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族。 聚居而有
专业解析
“国族”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的词汇,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国族”由“国”(国家)与“族”(族群)复合而成,源自《礼记·檀弓下》中“国族”的最早记载,原指诸侯封国内的宗族体系。随着时代演进,该词在现代语境中衍生出新的复合含义。
二、现代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主要包含双重指向:
- 政治共同体:指代以国家为框架形成的民族集合体,强调主权疆域内的国民整体认同。例:「国族意识是维系现代国家的重要纽带」。
- 文化共同体:特指共享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及语言习俗的群体,常见于跨地域的华人文化研究,如「海外华人的国族认同」。
三、学术延伸
《文化研究关键词》(三联书店)补充其社会学维度,指出该词在20世纪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被赋予“政治疆域与文化认同相统一”的现代性特征,常涉及公民身份与民族属性的辩证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国族”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
一、基本定义
- 现代核心含义:指以共同历史、文化、血缘为基础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强调国家与民族的融合性。例如中华民族作为国族概念,既包含多民族文化认同,又体现主权国家的统一性()。
- 历史古义:原指帝王的宗族及宾客,如《礼记》中“聚国族於斯”即描述古代贵族群体的聚集( )。
二、关键特征
- 双重属性:兼具民族认同(血缘、语言、文化)与国家主权(领土、政治自治),如牛津词典定义中“主权国家占据一定领土”的表述()。
- 动态演变:近代汉语引入该词时强化了政治统一性,如民国时期“国术”推广背后隐含的国族振兴意识()。
三、应用场景
- 国际语境中可能产生歧义:英国人可能回答国籍(British)或民族身份(Scottish等),反映国族认同的层次性()。
- 历史文献中常见双重用法,如郭沫若抗战时期呼吁“保卫国族”即指国家民族存亡( )。
四、与相关概念对比
- 民族(Ethnicity):侧重文化血缘群体
- 国家(State):侧重政治实体
- 国族(Nation):两者结合,如“中华民族”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实体。
可通过查字典()或牛津词典()获取更详尽的学术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案户比民白惨惨伯比朝英逞妙陈妈妈次所翠珰大米黮黯丹基得理都统方趾反空降飞炮封建把头浮文光板板广东关预堠火话文挥翰降意颊权忌褊津筏秔稻今来祭醊考篮乐观主义累牍连篇连滞流萤陋汙陆马庙騄骐嫚骂氓蚩密意髼头平安火启惎曲备三浴三熏市斩淌凌田妇铁绰铜琶铁甲金戈贴律听德厅房统治者紊纷问肯宪官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