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葬。 唐 白居易 《祭李侍郎文》:“指 岐下 以归祔,备大葬之威仪。” 宋 苏辙 《遣适归祭茔文》:“ 辙 与妇 史 ,夙约归祔,常指庚穴以敕诸子。”
“归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合葬,即把逝者与已故亲属(如配偶或父母)的遗骸安葬在同一墓穴中。以下是详细解析: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归祔”解释为“归还物品或权利”,但此义项缺乏古籍佐证,可能与“归附”“归复”等词混淆,建议以“合葬”为权威释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或唐代以降的墓志铭文献。
归祔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它有两层含义:
1. 归祔指死者的灵魂回归故乡,也可以理解为回归故土,安葬在自己的家乡。
2. 在古代官员辞官后,返回故乡或原籍的行为,也可以表示退隐或回归平凡生活。
归祔的拆分部首是 彳 (走)和 示(礼仪),它们分别位于左右两边。彳部首意味着行走的意思,示部首意味着仪式、礼节的意思。
归祔的总笔画数为11画,其中彳部首的笔画数为3画,示部首的笔画数为5画,归部的笔画数为3画。
「归祔」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最早出现在《周礼·秋官·小宰》一篇中。在《说文解字》中,“祔”字是“庙”的本字,它包含了“示”和“示”两个示部,意味着祭祀的仪式。
在繁体字中,「归祔」可以表示为「歸祔」。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归祔」的写法与现代简化字略有不同。具体来说,「归」字的古代写法是「邽」,表示归来。而「祔」字的古代写法是「畐」,表示祭祀、奠仪。
1. 归祔国土,合葬故人,是古代人们对故乡情感的体现。
2. 官员辞官后,选择归祔故乡,过上宁静祥和的生活。
组词:归国、祔葬、归隐
近义词:返乡、归故、回归
反义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离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