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簋飱的意思、簋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簋飱的解释

见“ 簋飧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簋飱(guǐ sūn)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簋”与“飱”(同“飧”)二字组成,特指古代盛放在簋中的食物,尤指用于祭祀或宴享的饭食。以下从形、音、义及文化内涵角度分述:


一、单字释义

  1. 簋(guǐ)

    • 字形:从“竹”从“皿”,竹表材质(早期簋为竹编),皿表器皿属性。
    • 本义:古代盛放黍、稷、稻、粱等熟食的圆形器皿,多为青铜或陶制,常见双耳。《周礼·地官·舍人》载:“凡祭祀,共簠簋。”
    • 文化地位:周代礼器核心之一,常与“簠”配套使用(方为簠,圆为簋),象征等级秩序。
  2. 飱(sūn)

    • 字形:同“飧”,从“夕”从“食”,夕表傍晚,合指晚饭。《说文解字》释:“飧,餔也。”
    • 本义:简单的饭食,或特指水泡饭。《诗经·魏风·伐檀》有“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讽不劳而食者。

二、复合词“簋飱”的涵义


三、文化意象与文献用例


四、学术考据与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释“簋”为“古代食器,圆口,圈足,无耳或有两耳,亦有四耳者”,并引《周礼》《仪礼》为证。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注“飧”为“食之余也”,引申为简便之食,与“簋”的礼器属性形成文化张力。

  3. 考古实物佐证: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簋(如利簋),内壁铭文印证其用于盛装祭祀饭食,与文献互证。


结论

“簋飱”一词浓缩了古代礼制、祭祀文化与饮食制度,既是物质载体(簋器与食物),亦承载“敬天法祖”的精神内核。其释义需结合器物学、礼学及文献学,方得全面。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中华书局, 2013.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两周卷》[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网络扩展解释

"簋飱"实为"簋飧"的异体写法,现结合文字学与饮食文化解析如下:

一、字源解析

  1. 簋(guǐ) • 字形:由"㔾"(盖)、"皀"(jí,黍稷)、"皿"(容器)三部分构成,整体呈现带盖食器造型。 • 功能:青铜礼器中的主食盛具,专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常与鼎配合使用,形成"天子九鼎八簋"的礼制组合。

  2. 飧(sūn) • 本义:从"夕"+"食",特指傍晚的简单饭食,后引申为水泡饭。《说文解字》注:"飧,餔也。从夕、食。"

二、文化内涵 "簋飧"组合指代古代盛装在礼器中的简朴饭食,既反映青铜时代宴饮礼仪的规制,又暗含"一簋食,一豆羹"的简朴生活哲学。周代礼仪中,簋的使用数量直接体现使用者身份等级,如《周礼》记载诸侯用七簋,士大夫用五簋。

三、常见误读 • 读音:易将"簋"误读为hú(狐)或guī(龟),正确读音为guǐ • 书写:注意"飧"右部为"夕",区别于"餐"字结构

该词现多用于文献研究或文化典故引用,如需深入了解青铜食器体系,可进一步查阅《周礼·天官·膳夫》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妳晻冉饱世界绷褯秕僻薄敛虫娘楚冈弹纬點瓜东林寺队失敦趣覩斯峰峦感唏构赏衮职毫猪黄齑淡饭黄雉诙达焦没积牒节酒絜矢缉合进饮开敞戾悍立马盖桥流麦镂镌暖云喷撒匹畴纰缪墙有缝,壁有耳乾竭千年恨愆滞券给铨量区瞀人物头沙民山隘少才深明大义石室释衔忪懞天人共鉴统货屠苏蓊郁宵雨歇泊歇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