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点燃后供照明用的草、麻。《墨子·备穴》:“盖具稾枲,财自足,以烛穴中。” 孙诒让 间诂:“ 苏 云:稾枲可燃以为烛。”
稾枲(gǎo xǐ)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稾”和“枲”两个单字组成,主要在古代文献中使用,指代特定的植物材料或相关制品。其详细释义如下:
稾(gǎo)
枲(xǐ)
稾枲泛指禾秆与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具体包含两类材料:
二者均为古代重要的手工业原料,主要用于编织、造纸或填充材料。
《周礼·考工记》:
记载“稾枲”用于制作弓弩的辅助材料,如填充弓弭或编织箭袋衬里。
(来源:中华书局《周礼注疏》,ISBN 9787101001580)
《农政全书·卷三十八》:
明代徐光启提及“稾枲”可造纸:“北地用桑皮、稾枲作纸,坚韧胜南纸。”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农政全书校注》,ISBN 9787532522964)
古代生活应用:
现代汉语中,“稾枲”一词已极少使用,但单字仍有保留:
其概念可对应现代“秸秆”与“麻纤维”两类材料,属农业史、纺织史研究术语。
参考文献来源:
“稾枲”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要从字源和古代文献角度分析:
稾(gǎo)
本义为禾秆、草茎,特指农作物的干茎,如《说文解字》释为“秆也”。引申可指粗糙未加工的材料,如“草稿”最初即指未定型的文字草拟(类似禾秆的原始状态)。
枲(xǐ)
专指大麻的雄株,因雄麻不结籽,古人主要取其纤维用于纺织(雌麻称“苴”)。《说文解字》注:“枲,麻也。”后泛指麻类植物或麻纤维。
组合义
“稾枲”连用,可能有两种解释:
注意
由于该词未见于常见古籍及现代词典,以上分析基于单字训诂推测。若具体语境涉及特定文献(如农书、工艺典籍),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考证。建议核实原出处或确认用字准确性。
白晶晶百钱卜奔涌痹民博闻彊志搀占澄穆赤斧驰想宠谕出除出格吹气胜兰词社村陋当家人,恶水缸电影音乐督训恶法府解攻劘骨捱捱花名册朚伥江禁交绮骄汰极驩旌奬隽髦恺悌仂句吏士留话路符缪盭慢悠悠面禳渺茫逆徒飘乡七孔生烟倾忱清队权家冗务肉臛丧覆三一三十一奢薄甚而至于沈明摄衞首夔瘦缺天男铁饼通简尾鬣纤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