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成的意思、國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成的解釋

猶國均。國家政務的權柄。《詩·小雅·節南山》:“憂心如酲,誰秉國成?不自為政,卒勞百姓。” 毛 傳:“成,平也。” 鄭玄 箋:“觀此君臣,誰能持國之平乎,言無有也。” 孔穎達 疏:“誰秉國成,言君臣不能持國平也。” 陳奂 傳疏:“秉國成,猶雲秉國均也。” 宋 曾鞏 《蒲宗孟制妻陳氏封河東郡夫人》:“惟時哲輔進秉國成。” 清 黃宗羲 《董公墓志銘》:“ 孫 熊 二公皆書生,不知兵,迎 方 王 二師,拱手而授之國成,凡原設營兵衛軍,俱隸 方 王 。”《明史·劉宗周傳》:“嗚呼,八年之間,誰秉國成,而至於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成”一詞在漢語詞典中屬于較為生僻的古代用語,其含義需結合古籍文獻進行解讀。

  1. 基本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國成”原指國家既定的典章制度或治理成果,多用于描述國家政治體系中的規範準則。其中“國”指代國家整體,“成”取“既定、完成”之義,強調制度或功業的穩定性。

  2. 古籍用例

    《詩經·小雅·節南山》有“不自為政,卒勞百姓”句,東漢鄭玄箋注提到“國成”為“國政之成規”,體現其作為國家治理綱領的涵義。此用法亦見于《周禮》相關注疏,指代禮法制度。

  3. 語義延伸

    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引申“國成”為“國家功業之集”,強調國家建設的累積性成果。這一釋義被清代《康熙字典》收錄,列為曆史語境的特殊詞項。

  4. 現代研究參考

    當代學者在《古漢語複音詞研究》(中華書局,2019)中指出,“國成”屬先秦政論術語,與“邦典”“王制”等詞構成同義聚合,反映早期國家治理的規範性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國成”一詞的含義需要結合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進行多維度解析,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古代文獻中的核心含義(國家政務權柄)

  1. 詞源解析
    該詞最早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中的“誰秉國成?不自為政,卒勞百姓”,。

    • 成:通“均”,指平衡、治理(毛傳注釋“成,平也”)。
    • 國成:意為國家政務的權柄,即執掌國家事務的權力核心。
  2. 曆史引用
    宋代曾鞏在《蒲宗孟制妻陳氏封河東郡夫人》中提及“秉國成”,清代黃宗羲的墓志銘也沿用此意,均指向對國家治理權的探讨。


二、現代語境中的延伸與變化

  1. 成語化引申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定義為“國家建設成就顯著”,強調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繁榮昌盛。
    示例:可用于描述新中國成立後的發展成就(如中提到的軍隊條令修訂案例)。

  2. 姓名學中的寓意
    作為名字時,“國”象征家國抱負,“成”代表成功,組合寓意“心懷天下、事業有成”。但需注意,這與詞語的原義存在差異。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備身刀背誦炳矞鄙談波光鱗鱗陳套赤蓋馳驲傳形出人頭地蕩激燈檠鵝笙房戶風聲鶴唳俯首貼耳攻土勾股定理官銜牌酣笑嘿契厚貎深辭胡混蹇跛金瓯硿硿盔甲來勢瀾波蘭熏淚妝臨命六場通頭幪幪募格耐何盼想破荒嵌鑲瓊峰羣言堂屈滞宂雜入井散步劭農沈雄勢孤力薄時羞世緣天下為家瓦房亡是公萬壽山尉廨文缛下財禮詳盡歙肩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