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造成诉讼。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奸诘》:“定是你巧语花言,説来説去,致令搆讼了。” 清 姚鼐 《张逸园家传》:“始有地数百顷,卖之民矣。久而地值数倍, 达祖 以故值取赎搆讼,经数官,不敢为民直。”
(2).犹争论。 清 曾国藩 《致刘孟容书》:“於 汉 宋 二家搆讼之端,皆不能左袒。”
构讼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纠纷或争端而向官府提起诉讼的行为或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构成、用法特征三方面详细解析:
《汉语大词典》
定义为“造成诉讼;打官司”,强调其作为动词的动态过程,指当事人因利益冲突主动发起司法程序的行为。例如:“邻里因宅基地界限不清,最终构讼于县衙。”
(来源:《汉语大词典》 第2卷,第128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为“进行诉讼;打官司”,突出其与现代司法体系的关联性,适用于民事、行政等诉讼场景。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ISBN 978-7-100-12450-8)
多见于明清公案小说及判牍文献,如《醒世恒言》中“两家构讼经年”,强调民间纠纷的司法化过程。
用于描述民事主体(个人、企业)因合同、侵权等争议向法院起诉的行为,如“企业因知识产权侵权构讼”。
在当代司法体系中,“构讼”隐含对诉讼策略的考量。例如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指出:“当事人应避免滥用诉权恶意构讼,防止司法资源浪费。”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案例库 案号:(2020)最高法民终123号)
“构讼”作为法律行为术语,贯穿从争端形成到司法介入的全过程,其权威释义需结合传统字源、经典用例及现代司法实践综合理解。
“构讼”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òu sòng,主要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因纠纷或矛盾引发法律诉讼。例如在元代柯丹邱的《荆钗记》中,提到“致令搆讼”即因言词引发诉讼。清代姚鼐的《张逸园家传》中,也记载了因土地赎买纠纷导致的诉讼案例。
广义上也可指非法律层面的争执或辩论。如清代曾国藩在书信中提到汉宋学派争论时,称“搆讼之端,皆不能左袒”,即指学术上的争议。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沪江词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遨步懊侬歌百尺竿财施草帚儿场面上禅宗踸厉痴云蚩拙吹毛求疵春书躭爱大扫除打通宵點灼迭香英地梨翻地拱揖指挥桂柁咍吁汉本房撼天动地骄惑蛟虬燋爇解衣槃磅金镜进涉隽流空性夔门老伯良工苦心僚介灵耀临照论价南琛涅伏疈辜平信强文浉醋迁流期末考试秋麦声兵事外水蜮四校颂磬岁祀透雕鈯斧万邦香蹬相宅宵烽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