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造成诉讼。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奸诘》:“定是你巧语花言,説来説去,致令搆讼了。” 清 姚鼐 《张逸园家传》:“始有地数百顷,卖之民矣。久而地值数倍, 达祖 以故值取赎搆讼,经数官,不敢为民直。”
(2).犹争论。 清 曾国藩 《致刘孟容书》:“於 汉 宋 二家搆讼之端,皆不能左袒。”
“构讼”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òu sòng,主要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因纠纷或矛盾引发法律诉讼。例如在元代柯丹邱的《荆钗记》中,提到“致令搆讼”即因言词引发诉讼。清代姚鼐的《张逸园家传》中,也记载了因土地赎买纠纷导致的诉讼案例。
广义上也可指非法律层面的争执或辩论。如清代曾国藩在书信中提到汉宋学派争论时,称“搆讼之端,皆不能左袒”,即指学术上的争议。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沪江词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构讼(gòu sòng)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双方在法庭上进行法律争议的辩论、辩驳。
构讼的部首是“讠”、“廴”,总共包含12个笔画。
构讼的出处是《说文解字》,是由“言”和“廴”组成的。在繁体中,构讼的写法是「搆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构讼的写法稍有不同。「构」部分是由两个相似的字形组成,「讼」的书写中,「言」字在上方,「廴」字在下方。而现代简化字则将这两个部分合并成一个字形。
他们在法庭上进行了激烈的构讼,争夺双方的权益。
构讼无穷、构讼双方、构讼案件、构讼权益等。
近义词:诉讼、辩论、争议。
反义词:和解、调解、协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