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旱魃。传说中谓能造成旱灾的怪物。 清 朱仕琇 《霞浦县先农祠记》:“暵魃间作,螽蝝为虐。”
“暵魃”是由“暵”和“魃”组成的词汇,需分别解释其含义:
暵(hàn)
该字从“日”部,本义指干旱、干燥,如《说文解字》中释为“干也”。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土地因日晒而干裂的状态,例如《诗经》有“暵其干矣”之句,形容土地干涸。
魃(bá)
根据,魃是古代传说中的“旱鬼”,又称“旱魃”,被认为能引发旱灾。如《山海经》记载:“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后魃被视为干旱的象征。此外,“魃”也可指容貌艳丽的妇人,但此用法较罕见。
综合释义
“暵魃”连用,可理解为因旱魃作祟导致的严重干旱现象,或直接代指旱灾本身。该词属古文用词,现代汉语中较少出现,常见于古籍或诗词中对极端干旱的文学化描述。
《暵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既是名词,又可作动词使用。它的意思是指炎热的天气或夏季高温。
《暵魃》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日”和“鬼”,其中“日”代表太阳,而“鬼”则是代表东方传统文化中与热、凶恶或邪恶相关的符号。这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5。
《暵魃》一词最早出现在《诗·大雅·魃》一篇中。它也出现在其他文献和古籍中,用来描写炎热的天气。
《暵魃》的繁体字为「悍魃」。
在古时候,有多种汉字写法来表达《暵魃》。其中一种写法是「旱」和「鬼」,另一种是「旱」和「魄」。
1. 夏日的太阳火辣辣,仿佛一位暵魃在天上炙烤大地。
2. 他口渴得连暵魃的烈日都可以解渴。
与《暵魃》相关的组词有:
1. 暵热(hǎn rè):指炎热的天气。
2. 暵暵(hǎn hǎn):形容极热的样子。
与《暵魃》意思相近的词汇有:
1. 酷暑(kù shǔ):指极端炎热的夏天。
2. 暑热(shǔ rè):指天气炎热。
与《暵魃》相反意思的词汇有:
1. 寒冬(hán dōng):指严寒的冬季。
2. 寒冷(hán lěng):指天气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