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刚骾的意思、刚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刚骾的解释

亦作“ 刚鯁 ”。亦作“ 刚梗 ”。刚强正直。《晋书·谢邈传》:“ 邈 性刚骾,无所屈挠,颇有理识。”《魏书·游肇传》:“尚书令 高肇 ……以 肇 名与己同,欲令改易。 肇 以 高祖 所赐,秉志不许, 高肇 甚衔之。 世宗 嘉其刚梗。”《新唐书·曹确传》:“神策中尉 西门季玄 者,亦刚骾。”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魁制府》:“其刚鯁之气时相发露,非近日模稜诸公所易及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刚骾”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

刚骾(亦作“刚梗”)表示刚强正直、不屈从他人的性格特征,通常用于形容人坚持原则、不畏强权的品格。例如《晋书·谢邈传》提到“邈性刚骾,无所屈挠”,即体现人物刚直不阿的形象。

二、字词溯源

  1. 字形关联:

    • “骾”通“鲠”,原指鱼骨,引申为“正直之言”(如“骨鲠之臣”)。
    • “刚”强调性格的强硬与坚定,与“骾”结合后强化了正直不屈的意味。
  2. 近义辨析:

    • 刚愎():侧重固执己见,含贬义(如“刚愎自用”)。
    • 刚毅():强调坚韧果决,多用于褒义(如性格刚毅)。
    • 刚硬():既可形容性格强硬,也可指物体坚硬。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对人物品格的评价,如《魏书》中“世宗嘉其刚梗”即表彰其正直。现代使用较少,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适用。

四、参考典籍

主要见于《晋书》《魏书》等史书,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获取更权威的释义和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二

刚骾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马的脖子靠近马头的部位。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刀”部,右边是“马”部,共有6画。根据汉字词源,刚骾一词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解释。 在繁体字中,刚骾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刚骾的字形与现代写法并无明显区别。 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轻轻握住马缰绳,紧紧抓住刚骾。 组词中可以使用刚骾这个词,如:骏马刚骾,刚骾颈项等。 近义词方面,可以使用马鞍,马笼头作为替代词。 反义词方面,可以使用马尾作为相对的词语。 希望这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