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告身的意思、告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告身的解释

古代授官的文凭。《北齐书·傅伏传》:“ 周 克 并州 ,遣 韦孝宽 与其子 世宽 来招 伏 ……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 唐 元稹 《为萧相谢告身状》:“右,中使某乙至,奉宣进止,赐臣某官告身一通。”《朱子语类》卷一二七:“方围闭时,降空名告身千餘道,令其便宜补授。”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乃如告身非誥勅,即今文凭类也。”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二:“ 康熙 年间命翰林按官职所掌撰拟告身文字,无须临事猝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告身是古代中国官方授予官职的正式凭证文书,其性质相当于现代任命书。该制度始见于南北朝时期,至唐宋时期发展成熟,成为官员身份认证的核心文件。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告身特指“授官之文凭”,需加盖吏部或中书门下印章方为有效。

从形制特征看,唐代告身以黄麻纸书写,采用骈体公文格式,包含受官者姓名、籍贯、任命官职及颁发机构等信息。宋代改由中书舍人起草,并增设“告身绫”作为防伪标识。现存的唐代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及敦煌文献中的告身残卷,为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提供了实物依据。

在功能层面,告身不仅是官员履职的法律凭据,更承载着社会等级认证作用。《唐会要》记载,官员需凭告身领取俸禄、参与朝会,其家族还可据此免除部分赋役。明清时期改称“诰命”,但其核心功能仍延续告身制度传统。

网络扩展解释

“告身”是中国古代用于任命官员的正式凭证,类似于现代的委任状或任命书。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功能
    告身是古代朝廷授予官员官职的官方文件,需经过严格审核流程颁发。其内容包括官职名称、品级及任命依据,并加盖“尚书吏部告身之印”(文官)或兵部印信(武官)。

  2. 历史演变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北周时期,如《北齐书·傅伏传》记载北齐官员傅伏被授予告身。
    • 唐代制度化:唐代形成完整流程,需经尚书省、门下省审核,最终由皇帝批准后签发。
    • 宋代别称:宋代称“官告”,职能延续前代制度。
  3. 颁发流程
    唐代任命官员时,需先由尚书仆射初核,再经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侍中逐级审查,最后上报皇帝核准。通过后由吏部或兵部制作告身并盖章。

  4. 文学与史籍例证

    • 《初刻拍案惊奇》提到“空名大将军告身”可换酒,反映告身作为官职凭证的实物属性。
    • 朱熹《朱子语类》记载战时临时颁发告身以补授官职的案例。
  5. 与现代对比
    告身的功能类似于现代公务员的任命文件,但古代需多层行政机构审核,体现官僚体系的严密性。其材质早期为纸质,部分重要官职可能使用绢帛。

如需进一步了解告身的具体形制或现存文物,可查阅唐代敦煌文献或日本保存的“唐告身”摹本(如《公式令》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闇拙奥助雹子拔山盖世卑谄长往呈递彻悬赤钟充夥闯客都检点斗锣多攒恶骂峎崿负对富儿辅圣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贾害汉畤黑水靺鞨捡括兼诣家信结缡忌愤基质抉目东门开间狂豪冷敷怜恻僚俊利舌率更书緑筠祃祷没幸谬恩潜济骑鹤望扬州清卿秦雪起语鹊相水净鹅飞四更锁须他故恬惔挺穟拓土纬度地带性五交销金纸下雪写字枱希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