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发肤的意思、发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发肤的解释

(1).头发与皮肤。《孝经·开宗明义》:“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忘髮肤之明戒,寻乾没於难冀。”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生员是读过圣贤书的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2).借指身体。《国语·齐语》:“霑体涂足,暴其髮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於田野。”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上:“衣服之外,皆圣恩所赐。惟髮肤是父母所生。” 明 刘基 《短歌行》:“髮肤剥削稜骨生,鲜芳菸邑成枯茎。” 章炳麟 《訄书·通谶》:“人偶万物,而视以己之髮肤,髮肤有触,夫谁不感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发肤是汉语复合词,由“发”(头发)和“肤”(皮肤)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代人的身体,尤指外在可见的躯体部分。该词承载深厚的文化伦理内涵,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字面释义与生理指代

“发肤”字面指头发与皮肤,是人体最表层的组成部分。在古代文献中常作为身体的代称,强调其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毁的完整性。例如《孝经·开宗明义章》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处“发肤”即象征完整的生命载体(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文化伦理内涵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发肤”具有特殊符号意义:

  1. 孝道象征:保全发肤被视为践行孝道的基础,损伤身体即是对父母恩情的辜负。
  2. 生命敬畏:发肤作为生命的具象化表达,其完整性关联个体尊严与社会认同(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三、现代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发肤”除保留古义外,亦衍生出相关表达:

该词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以部分代整体”的隐喻传统,其伦理内核至今仍影响华人文化中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来源:《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

网络扩展解释

“发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发肤”由“发”(头发)和“肤”(皮肤)组成,本义指头发与皮肤,例如《孝经·开宗明义》中的经典表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里强调身体是父母所赐,需珍惜保护。

二、引申含义

  1. 借代身体整体
    在古汉语中,“发肤”常作为身体的代称,例如《国语·齐语》提到“暴其发肤”,即指身体经受劳作。

  2. 文化象征意义
    该词承载着孝道伦理,如《孝经》所言,保护发肤是“尽孝之始”,体现了古代对父母恩情的重视。部分典籍(如《杨太真外传》)还以“发肤”表达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如“惟发肤是父母所生”。

三、用法示例

四、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身体发肤”作为成语仍在使用,多强调自我珍重或生命价值,例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常被引用以劝诫自爱。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文化背景,可参考《孝经》《国语》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唐报帖擦澡侧媚陈郎初露头角窜红酢味倒凤颠鸾订况东面独当防小范民匪服肺水肿拊楗鬼雨过门合盖和容合色鞋鬟髻环水晦密昏蒙焦恻交逐介邱旌表精汰集议骏异举踵思慕跨栏连中三元临身力气活利绾名牵笼坊门类谬越弄权扒耳搔腮媲偶皮下起銮轻吕清清楚楚让揖山背上蹿下跳山众沈括世境树隙肃雍武科相经衔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