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暴慝的意思、暴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暴慝的解释

凶残邪6*恶。 清 顾炎武 《华阴王氏宗祠记》:“民德厚而礼俗成,上下安而暴慝不作。”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暴慝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暴慝(bào tè)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暴”与“慝”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原始义项及古籍用例综合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暴(bào)

    • 本义为“凶残显露”,引申为“猛烈”“欺凌”。《说文解字》释:“暴,晞也”,原指晒干,后衍生出“暴虐”之义,如《礼记·王制》载“田不以礼,曰暴天物”。
    • 权威参考:

      《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52页)指出“暴”含“凶恶残酷”义项,例证《左传·宣公三年》“商纣暴虐”。

  2. 慝(tè)

    • 通“匿”,本指隐藏的邪恶。《说文解字》注:“慝,奸也”,如《尚书·大禹谟》“负罪引慝”,孔颖达疏:“慝,恶也。”
    • 权威参考: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慝”为“邪念、奸恶”,引《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慝”。


二、复合词释义

“暴慝”为并列结构,强调公开的暴行与隐蔽的恶念,多指兼具残暴与奸诈的恶性。典型用例见于:


三、权威典籍释义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义“暴慝”为“暴虐邪恶”,引《左传》用例(卷5,第1023页)。

    来源链接:暂未开放在线资源,可查阅纸质版或《汉语大词典》数据库(需订阅)。

  2. 《辞源》(修订本):

    释为“凶暴邪恶”,标注其属上古汉语词汇,现代罕用(第三册,第2436页)。

    来源链接:可通过商务印书馆《辞源》网络版检索(部分内容需授权)。


四、语义演变与使用范围

该词属文言遗存词汇,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语境(如历史文献、成语溯源)。其核心语义聚焦于人性或行为的极端恶性,兼具“外显的暴力性”与“内在的阴毒性”,与单用“暴虐”“奸邪”形成语义互补。


参考文献(建议查阅原始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
  3. 《左传译注》(中华书局,2016)
  4.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古籍类在线资源常受版权限制,部分链接需通过图书馆或学术平台访问。推荐使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开放古籍库)或国学大师(免费检索工具)验证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暴慝”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字源和古文用法分析:

  1. 拆分释义:

    • 暴:此处读作“bào”,有“凶恶、残暴”之义(如“暴虐”“暴行”),亦可读作“pù”通“曝”,意为显露(如“暴露”)。
    • 慝(tè):本义为邪恶、恶念,如《尚书》中“崇德象贤,以黜暴慝”即指邪恶之人。
  2. 组合含义:

    • 凶暴邪恶:若取“暴(bào)”+“慝”组合,可解作“残暴且邪恶”,多用于形容人性或行为。
    • 揭露恶行:若取“暴(pù)”+“慝”,则有“揭露隐藏的罪恶”之义,类似“发奸擿伏”的用法。
  3. 文献例证: 该词多见于古籍,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取威、戡慝”注疏提及“暴慝”指代暴虐邪恶的势力,又如《宋史》中“禁暴慝”即镇压暴乱。

注意:由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建议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其意。若为学术研究,可进一步核查《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或提供出处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拔钉钱拜阁坌沓别柎薜服不济不请之法璨然茶禁常筭丞簿车裀迟怯错峙噹啷雕紊断手萼緑耳唇瀪漩焚香扫地服事功夫公寝盥洗室贵宫烘影后屏环逼假器进贺羁身久几蠲烝科处旷士髺髮涟洏柳陌镏子慢待珉珣浓挚髼頭辟翕骑跨清调清歌曼舞气慑齐头子摄承説不了檀公策恸泣投弃投刃皆虚土训僞师小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