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烧刀子的意思、烧刀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烧刀子的解释

[aquavit] 〈方〉∶烧酒

详细解释

见“ 烧刀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烧刀子是汉语中对蒸馏白酒的俗称,特指酒精度较高、口感辛辣浓烈的白酒。该名称源于饮用时喉咙产生的强烈灼烧感与刺激感,生动体现了其感官特征。以下从词义、历史与应用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释义

    “烧”指酒液入口后如火烧般的灼热感,“刀子”比喻酒劲锋利似刀割喉。这一俗称直观反映了高度白酒的物理刺激性,常见于北方方言区。

  2. 酒类专称

    作为蒸馏酒的代称,区别于黄酒、米酒等发酵酒。《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其指代“白酒”,并强调其“性烈味辣”的特性。

二、历史源流

  1. 明代起源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李时珍《本草纲目·谷四》载:“烧酒非古法也……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酿成,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处“烧酒”即烧刀子的前身,印证其蒸馏工艺与烈性特征。

  2. 清代普及

    《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小说中多次出现“烧刀子”,反映清代已成为民间对白酒的通用称谓,尤其流行于市井阶层。

三、现代应用

  1. 方言留存

    在东北、华北等地方言中仍保留此称呼,多指廉价烈性白酒,如二锅头、老白干等品类。《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方言词”,释义为“白酒”。

  2. 文化意象

    文学作品中常借“烧刀子”塑造粗犷豪迈的饮者形象,例如:“汉子端起一碗烧刀子,仰头灌下,喉头滚动如吞火炭。”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第7卷第1页
  2.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校点本)卷二十五
  3.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154页

网络扩展解释

烧刀子的详细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与别称

烧刀子是古烧酒的俗称,属于中国传统的蒸馏白酒,以高酒精度(普遍65%以上,最高可达80度)和浓烈口感著称。其名称源于入口如“烧红的刀刃”、下腹似“滚烫火焰”的刺激感。在方言中,也直接称为“烧刀”或“白酒”。

2.历史渊源

烧刀子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其酿造技术被认为继承了古代肃慎(东北地区古民族)的酿酒术精髓。元代王仲文《救孝子》和明代谢肇浙《五杂俎》等文献中均有提及,印证了其悠久的饮用历史。

3.特点与原料

4.流行地区与文化意义

主要流行于古辽东地区(今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是东北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当地人不仅将其作为日常饮品,还用于驱寒或外敷降温。

5.其他释义

在文学或方言中,“烧刀子”有时泛指烈性白酒,如元杂剧中的“一壶烧刀子”即指烈酒。此外,相关成语如“火烧眉毛”“软刀子”等,也体现了该词在语言中的延伸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记载或酿造细节,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及东北地方志等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卑湳本来超绝非凡彻里彻外尘色池亭储材粗谩搭面等身着作电磁场东风浩荡对牛弹琴发蒙振槁辅车相依辅齶浮没夫徒呷醋节帅耿特刮剗贵好跪进含愤寒光亭赫赤赤秽闻葭律醮设借取锦塍畿畎开挖看财奴烂板凳楞缘瞭见漫靡帽筒牟取莫须呶声呶气扦插峭发清第劝功扇面深沉蛇螫断腕十字库梳洗肆慢随军铜篆讬贸往迹伪蚕危论祥荚洗垢匿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