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附添的供品。《后汉书·祭祀志下》:“凡牲用十八太牢,皆有副倅。”
(2).卿大夫之子。《宋书·百官志下》:“古者,诸侯世禄,卿大夫之子即为副倅,谓之国子。天子诸侯子有庶子之官,以掌教之, 秦 因其名也。”
(3).妾。《左传·昭公十一年》“ 僖子 使助 薳氏 之簉” 晋 杜预 注:“簉,副倅也。” 杨伯峻 注:“簉,即妾,后人称妾为簉室,即本於此。”
副倅(fù cuì)
释义
古代汉语复合词,指辅助主官的副职或属官,多用于宋代职官制度。
词源考据
文献例证
“府、州、军、监各置通判,职掌倅贰民事。”
- 通判为知府、知州的副倅,负责监察与协理政务。
“州郡倅职,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
- 说明副倅(通判)与主官共同署理政务的职权。
同义词辨析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现代词典可参考商务印书馆在线版:www.cp.com.cn,但具体词条需查阅实体书或订阅数据库。)
“副倅”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祭祀时在主要供品(如太牢)之外附加的祭品。
引证:《后汉书·祭祀志下》提到“凡牲用十八太牢,皆有副倅”,表明祭祀仪式中主祭品与副祭品的搭配使用。
指西周时期卿大夫的嫡子或庶子,属于贵族阶层。
引证:《宋书·百官志下》记载“卿大夫之子即为副倅,谓之国子”,说明其身份与世袭制度相关,并涉及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庶子之官”。
作为古代对妾的委婉称呼,常见于文献注释。
引证:晋代杜预注《左传·昭公十一年》时,将“簉”解释为“副倅”,杨伯峻进一步指出“后人称妾为簉室”,可见这一用法源自礼制中的等级区分。
“倅”本义为副职或辅助,如“倅马”指副马,“副倅”则通过引申表达从属、次要的含义。该词多用于先秦至汉晋文献,现代汉语中已罕见。
百褶裙保摄边届摽帜采斲查对朝彩冲降传诏童丹衷倒乱大司徒大顽洞洽笃守发名方处风晕光晶圭头黄鹢华盛蕙荃绘写僵立骄奢放逸警戒水位静莫禁微金鉔句结考质寇势宽坐廉方两谢菱芰临难铸兵龙卷风卢布卖剑买琴昧死以闻面洽民氓沐芳僻乱平西秦女勤恤权富忍心害理石印顺眼述脩竦首嵩阳晩香吴殿物件象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