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愤青的意思、愤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愤青的解释


愤青,英语简称GTK,全称“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就已经出现,当时特指一般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四个字的原称反而不常用了。愤青是国家人民活跃程度的体现,但程度过分、缺乏客观性则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并产生不良风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愤青(fènqīng)是汉语中“愤怒青年”的简称,指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思想激进且表达方式激烈的年轻人群体。该词兼具时代特征与情感色彩,具体含义如下:


一、词典定义与核心特征

  1. 基本释义

    指对现实社会(尤其是政治、文化领域)持批判态度,情绪激昂且行为激进的青年人。其言行常表现为对传统、权威的挑战,强调民族主义或社会变革(《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情感与行为特征

    • 批判性:聚焦社会不公、腐败现象或文化冲突,表达方式直接尖锐。
    • 理想主义:追求社会变革,但部分观点缺乏实践基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当代文化关键词研究》)。

二、历史演变与社会认知

  1. 词源与发展

    该词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社会运动,90年代后在中国互联网文化中广泛传播,初期带有一定贬义,后渐趋中性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词语大辞典》)。

  2. 当代争议性

    部分观点认为愤青的爱国情怀与民族主义存在盲目性;另一视角则肯定其推动公共议题讨论的积极作用(人民网文化频道《“愤青”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三、文化语境中的使用

在媒体与日常用语中,“愤青”需结合语境理解:


“愤青”是一个动态演变的群体标签,其定义需结合社会背景、行为动机及表达方式综合判断。


: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https://www.cp.com.cn/book/7c1b5c5f-6.html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当代文化关键词研究》:https://chinese.pku.edu.cn/research/books/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词语大辞典》:http://ling.cass.cn/

: 人民网文化频道《“愤青”现象的社会学分析》: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71018/

网络扩展解释

“愤青”是“愤怒青年”的简称,指对社会现象或国际局势持有强烈不满情绪、思想偏激且言行极端的青年群体。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起源

  1. 基本含义
    愤青通常表现为情绪化、非理性化,具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或沙文主义倾向,主张通过激进方式改变社会现状。该词在1990年代中后期流行,但历史可追溯至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的叛逆青年。

  2. 词源演变

    • 1973年香港电影《愤怒青年》首次使用“愤怒青年”一词,后简化为“愤青”。
    • 早期欧美语境中,“愤青”指颠覆传统价值的叛逆者;中文语境下逐渐演变为对特定社会现象表达不满的群体。

二、主要特征

  1. 思维与行为特点

    • 情绪化与非理性:易冲动、谩骂,缺乏逻辑论证。
    • 极端主张:轻言战争或暴力,拒绝妥协与对话。
    • 民族主义倾向:标榜爱国,排斥对中国的批评,甚至否定多元文化。
  2. 群体构成
    以二三十岁青年为主,多活跃于互联网,尤其在校大学生群体。

三、社会评价与争议

四、形成背景

互联网的普及为愤青提供了表达平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也助推了该群体的扩大。

若需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案例或文化影响,可参考来源网页(如、12)中的扩展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挨肩擦膀晻翳白腊明经拜天地卑辱鞭勒博棋车梯大枷灯油踮脚断崖妒贤嫉能垡子地风檐革职留任宫月国语函装郈成分宅槐夏黄橙豗溃货包豁浪耩子蹇脩轿幰解副憬彼可频览见撩吊鸣髇尼止裒责铺丁铅桶钦除琴瑟失调鹊画弓蘧然弱才三才三会沈泳石岛噬狗十六开嗜杀成性市政水绿山青书眉松门条集通工易事彤卢小家子相谢康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