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憤青”是“憤怒青年”的簡稱,指對社會現象或國際局勢持有強烈不滿情緒、思想偏激且言行極端的青年群體。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憤青通常表現為情緒化、非理性化,具有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或沙文主義傾向,主張通過激進方式改變社會現狀。該詞在1990年代中後期流行,但曆史可追溯至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的叛逆青年。
詞源演變
思維與行為特點
群體構成
以二三十歲青年為主,多活躍于互聯網,尤其在校大學生群體。
互聯網的普及為憤青提供了表達平台,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轉型期的矛盾也助推了該群體的擴大。
若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曆史時期的典型案例或文化影響,可參考來源網頁(如、12)中的擴展内容。
《憤青》一詞是指那些具有強烈憤怒和激進情緒的年輕人,他們對社會和現狀感到不滿,并以激進的行為或言論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他們通常對社會不公、腐敗和不公正的現象表示強烈的憤怒和批評。
《憤青》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簡單的漢字:憤和青。
憤的部首是心,總計10筆。
青的部首是青,總計8筆。
《憤青》這個詞最早源于中國網絡的流行語,大約在2001年左右開始在互聯網上流傳。起初,它在網絡上被用來形容那些對社會現狀感到憤怒的年輕人,後來逐漸演變為泛指激進的年輕人。
《憤青》這個詞的繁體字為「憤青」。
古時候「憤青」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憤的古代寫法為「憤」,青的古代寫法為「靑」。
1. 這個時代的憤青們對現實充滿了不滿和抗争。
2. 别把我們當作無知的憤青,我們也有自己的價值觀。
1. 憤怒
2. 激進
3. 反叛
4. 表達
5. 不滿
1. 激憤的年輕人
2. 激情青年
3. 叛逆者
1. 安分守己的年輕人
2. 中庸之道的追尋者
3. 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