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言魂飞魄散。形容害怕。 唐太宗 《赋尚书》诗:“寒心覩肉林,飞魄看沉湎。”
(2).高飞的精魂。 唐 陆龟蒙 《和寄题玉霄峰叶涵象尊师所居》:“南望烟霞空再拜,欲将飞魄问灵威。”
飞魄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文学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构词溯源 "飞"指物体在空中快速移动,《说文解字》释为"鸟翥也",引申为飘散、消逝的状态。"魄"在《康熙字典》中有多重释义,既指月亮的光亮(如"月始生魄"),也指依附形体的精神,《左传》注云:"魄,形也"。
二、文献释义
天体现象
见于唐代天文文献,特指月体残缺状态。李白《古朗月行》"阴精此沦惑"句,清代王琦注引《酉阳杂俎》称"月中有形如飞魄者",此处指月相变化时肉眼可见的阴影轮廓。
精神意象
明清小说中多用于描绘魂魄离体的特殊状态。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描写主人公"觉有异气,飞魄骇魂",此处的"飞魄"强调魂魄受惊后脱离肉体的动态过程,收录于《中国古典文学大辞典》。
诗意象征
宋代文人笔记《容斋随笔》记载苏轼将"飞魄"用于《赤壁赋》初稿,后改定为"羽化登仙",原词暗含精神超脱尘世之意。该词条考释见《全宋笔记》校注本。
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保留在古典文学研究和道教典籍中,普通话口语已罕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书面语",建议使用者注意语境适配性。
“飞魄”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形容极度恐惧
指人因极度害怕而“魂飞魄散”,即精神恍惚、心神不宁的状态。例如唐太宗在《赋尚书》中写道:“寒心覩肉林,飞魄看沉湎”,通过“飞魄”表达对奢靡沉溺景象的惊惧。
高飞的精魂
在文学作品中,它也被用来比喻脱离肉体、高飞远扬的灵魂或精神。如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和寄题玉霄峰叶涵象尊师所居》中,“欲将飞魄问灵威”一句,以“飞魄”象征向神灵探寻的缥缈精魂。
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较少使用,多见于诗词或文言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例如在描述恐惧时偏向动态的“魂魄离散”,而指代精魂时则更偏向静态的意象升华。
邦君笔研承意抽检楚服从表弟邨墅点卯地热电站兜兜裤敦恳蛾封讹钱恶讨改抹公举贯一害命寒青黑小豆红旗招展剑及屦及粳粮巾袜久等倦惫蕨萁睽间揽储狼虫虎豹磊落不羇龙楼凤池麦秸麻疹末筵南服昵宴沤泡偶语平辈樵室婍嬟扰搅蚀剥市利石崖戍备水流水室邃奥素疹玩物丧志卫藏文词鹜溏五一六通知仙造小海瓯效戾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