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颐的意思、发颐的详细解释
发颐的解释
病名。发于面部的一种肿痛。《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发颐》:“发颐肿痛结核般,经属阳明身热寒,伤寒疹毒汗失表,肿至咽喉调治难。”注:“此証又名汗毒,发於颐頷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初起身发寒热,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如桃如李,疼痛倍增。由伤寒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壅积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保安万灵丹》:“此方治痈疽疔毒,对口发颐。”
词语分解
- 发的解释 发 (發) ā 交付,送出:分发。发放。发行(批发)。 放,射:发射。百发百中。焕发。 表达,阐述:发表。发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发。 散开,分散:发散。 开展,张大,扩大:发展。发扬。
- 颐的解释 颐 (頤) í 面颊,腮:支颐。解(?)颐。颐指气使。 休养,保养:颐神。颐养。 文言助词,无义:“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 笔画数:; 部首:页;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发颐是中医术语,指热病后余毒未清、结聚于颐颌部位引发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别称
- 发颐又称“汗毒”,因多继发于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后期,余邪热毒未能透泄,郁结于少阳、阳明经络,导致气血凝滞而成。
2.病因病机
- 外感余毒:伤寒、温病或麻疹后期,汗出不畅,热毒未清,壅滞于经络。
- 脏腑失调:阳明胃火上壅或少阳相火上攻,内外合邪而发病。
3.临床表现
- 初期:身热恶寒,颐颌部肿胀如结核,微热微痛。
- 进展期:肿胀加剧,疼痛明显,张口受限,可伴高热寒战。
- 危重表现:脓肿可能向口腔黏膜、外耳道溃破,或引发内陷(全身性感染)。
4.治疗与注意事项
- 西医治疗:以抗炎为主,控制感染。
- 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常用方剂如普济消毒饮。
- 预防:热病后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避免余毒积聚。
5.与痄腮的区别
- 发颐多为细菌感染,常见于热病后单侧发病,可化脓;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为病毒感染,多双侧发病,不化脓且传染性强。
其他说明
- 成语“发颐”指低头吃饭的姿势,与医学术语无关,需注意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方剂或诊断方法,可参考中医典籍《医宗金鉴》或现代医学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发颐》是一个常用的汉字词语,具有多种意思和用法。下面是关于《发颐》的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发颐》的部首是“发”。根据《康熙字典》,它的总笔画数是12。
来源:
《发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和《尚书》等。它的意思指的是人体的头颅或脸部。
繁体:
《发颐》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髮頤」。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字形和现代写法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它的古代写法为「髮頤」。
例句:
1. 他的发颐上有一撮胡子。
2. 她的发颐因为悲伤而失去了光彩。
组词:
发髻、颐养、颐指、正颐等。
近义词:
面部、脸庞、颜面等。
反义词:
背脊、后颈等。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鼇掷鲸呿百鸟房博学朝散尘昏楚腰蛴领差互带便待令登祚钓歌断取飜翥敷写覆佑概状感念耕籍官作好羞宏器红旗后场圜室家步醮告绞紟集释酒篓记下攫金括集哭竹两半连舳林箐懔然梅仙洞迁坐且说衽席无辩上将军摄空神魂飞越慎职师徒数落束伍随俗浮沈锁院汤井停尸挺擢铜蟾投案伪廉窝赃五德终始县疣邪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