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番语的意思、番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番语的解释

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语言。 唐 卢纶 《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阴方质子纔三十,译语受词番语揖。”《清史稿·选举志二》:“三五年后,有此一种读书明理之人,精通番语,凡通商,督、抚衙署及海关监督,应设繙译官承办洋务者,即於馆中遴选派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番语"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指中国古代对周边非汉族民族语言的统称,尤其指那些与中原汉族交往或相邻的少数民族的语言。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指非汉族的语言:这是“番语”最核心的含义。“番”在古代常指边疆地区或域外的民族(如吐蕃、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带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区分意味。“番语”即指这些民族所使用的、不同于汉语的语言。
    • 与“汉语”相对:在使用中,“番语”常与“汉语”、“华言”、“汉话”等词并提,强调其异质性。例如,在描述边疆贸易、外交使节往来或民族杂居地区的交流时,会提及需要通晓“番语”或进行“番汉”翻译。
    • 涵盖范围广泛:具体所指的“番语”需根据历史语境判断,可能包括藏语、蒙古语、满语、维吾尔语(回鹘语)、西夏语、女真语等历史上活跃于中国边疆及周边的各种民族语言。
  2. 历史语境与使用特征:

    • 地域性:主要用于指代活跃于中国西部、北部、东北部等边疆地区的民族语言。
    • 时代性:该词在古代文献(如史书、笔记、诗歌)中出现较多,反映了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互动时的语言观。随着时代发展,“番”字含义的变化(有时带有贬义)以及现代民族平等观念的普及,“番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被更具体、更中性的民族语言名称(如藏语、蒙古语)或“少数民族语言”所取代。
    • 翻译需求:历史上存在专门的“译语”(翻译人员)负责“番汉”语言的互译工作,甚至出现了像西夏文-汉文双解词典《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样的工具书。
  3. 语言学价值:

    • 语言接触研究:“番语”的存在和使用是历史上汉语与多种少数民族语言长期接触、相互影响的证据。这种接触在词汇(借词)、语音、语法层面都可能留下痕迹。
    • 历史语言学材料:古代文献中记录的关于“番语”的描述、词汇或音译词,为研究历史上这些民族语言的状况提供了宝贵的间接材料。

引用参考来源(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语言学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番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核心词义

“番语”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语言。其中“番”字在古汉语中常用来指代外族或异域,如“番邦”“番人”。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和方言中均有体现。

二、文献例证

  1. 唐代诗歌:卢纶《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中“译语受词番语揖”,描述异域质子通过翻译使用“番语”行礼的场景。
  2. 清代史籍:《清史稿》提到“精通番语”的人才可担任翻译官处理涉外事务,表明“番语”与外交实务的关联。

三、方言与文化关联

闽南语中,“番”字广泛用于指代外国或外来事物,如“过番”(出国谋生)、“番薯”(甘薯)、“番茄”(西红柿)等。这种用法与“番语”的构词逻辑一致,均体现“番”对外族或异域的指代。

四、综合释义

“番语”属于古代汉语词汇,现代已较少单独使用,但在成语如“胡啼番语”(指外族语言)中仍有保留。其含义侧重于语言差异的异域属性,而非具体语种。

参考资料

(词义与文献例证)
(“番”字解析)
(方言文化补充)

别人正在浏览...

爱财舍命挨山塞海暗鬭明争盎溢宝云背畔本岛拨谷谄薄幨幨昌黎唱叹愁襟唇焦舌敝大破大立地带犊裩独醒人恶魔二中服臆感梦格林童话工运合演皇乱欢趣惛俗僵劲建亥井床竞度斤迹连霄痝鸿麋聚目即南金平旷泼毛团仆缘清历起弄起事七识攘取褥特鼠撒豪森緑深间送官铁瓮城雾图瞎浪巷职羡田掀涌小朝廷协谋协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