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俸米的意思、俸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俸米的解释

旧时京官的俸禄,以米支给者谓之俸米。《元史·食货志四》:“ 至大 二年,詔随朝官员及军官等俸改给 至元 钞,而罢其俸米。”《明史·张辅传》:“寻命 辅 所受太师俸於 北京 仓支给。时百官俸米皆给於 南京 ,此盖特恩云。”《清通典·职官十八》:“凡在京文武各官降级革职留任者,其应得俸米仍照原品支领,以示体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俸米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官员俸禄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以粮食形式发放的官员薪俸。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与制度内涵

“俸”指官吏的薪给,“米”特指粮食(主要为稻米、粟等)。俸米即朝廷按官职品级定期发放给官员的实物俸禄,属于古代俸禄制度的物质形态之一。在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时期,粮食作为硬通货,成为官员维持生计的核心保障。

二、历史演变与发放形式

俸米制度始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唐代实行“职田+禄米”双轨制,正一品官员年俸米达700石;明代前期以米、钞兼支,后期逐渐折银。其发放需经户部核算,由粮仓统一调拨,具有标准化的计量单位(如石、斗)和严格的品级差异。

三、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俸米不仅保障官员生活,更体现“以农立国”的经济结构。其多源自田赋征收,反映了农业社会资源分配与政治权力的绑定关系。清代文献《户部则例》详细记载了俸米折算规则,成为研究古代财政制度的重要依据。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俸”字释义
  2. 黄惠贤《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三章
  3. 《清史稿·职官志》户部俸饷条例

网络扩展解释

“俸米”是古代中国官员俸禄的一种形式,特指以米粮作为薪资的发放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俸米是旧时京官俸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米粮折算后发放。例如《元史》提到,至大二年(1309年)官员俸禄曾从米改为至元钞,后又恢复部分俸米制度。

  2. 历史背景

    • 元代:官员俸禄包括银钞和米粮,俸米作为补充。《元史·食货志》记载俸米曾被短暂废止,后因经济波动恢复。
    • 明清:明代张辅等官员俸米由南京仓支给,清代则规定降级官员仍可按原品级领俸米,体现制度延续性。
  3. 发放形式与意义
    俸米以实物形式发放,既保障官员生活,也反映古代农业经济特征。例如《清通典》提到,俸米发放具有“体恤官员”的政策意图。

  4. 相关文献
    除正史外,《六部成语注解》等典籍也明确将俸米解释为“官员岁禄之米”,强调其作为薪资的核心属性。

俸米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经济制度,兼具实物薪资与政策调控功能,其演变与朝代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若需更深入的历史细节,可参考《元史》《明史》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悲悒兵役制猼且不聊草贼侧畔持分敕画虫吃牙吹求吹乳沸潭逢比缝破补绽甘瓠熯炽含意辉景活跳见恕焦魂寖剧旧社会居邻尻舆神马科道两衙门来来雷渚练习曲灵物埋头顾影茫无边际弥天盖地鸟戏盼辰勾攀轮千里信青幡青渌软红声喏沈着柿膏儿施刑四时四厢太弟讨绎塌然同交外慕惘惘蜿蟤晓鸡枭县小筑西迟械梏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