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籍的意思、封籍的详细解释
封籍的解释
谓将抄查的资财登记入册。《南史·齐鄱阳王锵传》:“凡诸王被害,皆以夜遣兵围宅,或斧砍关排墻,叫噪而入,家财皆见封籍焉。”
词语分解
- 封的解释 封 ē 密闭,使跟外面隔绝:封闭。密封。封口。封存。封条。封贮。封面。封底。封锁。封顶。冰封雪飘。封山育林。 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封。赏封。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封侯。封君(领有封地
- 籍的解释 籍 í 书,书册:古籍。书籍。经籍。典籍。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籍贯。户籍。国籍。学籍。 登记:籍没(?)。籍吏民。 征收:籍田。 〔籍籍〕a.形容纷扰很大;b.形容名声很大;c.形容纵横交
专业解析
"封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与古代文献、典籍的保存和管理制度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辞书和文献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 核心释义
指对重要的书籍、图册、档案等进行封装、登记造册并收藏于特定场所(如宫廷秘府、国家藏书机构)的行为或制度。其核心在于对珍贵文献的封闭保管与系统登录,以确保其安全、有序和专控性。
二、 字义分解与引申
- 封: 本义指加土植树为界(《说文解字》:“爵诸侯之士也…从之从土从寸”),引申为封闭、密闭、加封条之意。在“封籍”中,取其密封、封存、禁止随意开启的含义,强调对文献的物理保护与权限控制。
- 籍: 本义指书册、簿书(《说文解字》:“簿书也。从竹,耤声”)。在“封籍”中,指登记、造册、登录入簿的行为,即对封存的文献进行系统记录和管理。
三、 具体应用与历史背景
- 宫廷秘藏: 常用于指帝王或朝廷对重要典籍、图谶、档案的封存管理。例如,将占卜、天文、皇室谱牒等敏感或重要的文书封存于石室金匮(以金属封缄的柜子,藏于石砌的密室),并详细登记在册,非经特许不得开启查阅。这体现了古代对知识垄断和统治合法性的维护。
- 档案管理: 在官府或特定机构中,对重要文书、案卷进行封装、编号、登记并归档保存的过程,也可称为“封籍”,是古代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一部分。
- 文献保护: “封籍”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为了长期、安全地保存珍贵文献,防止散佚、损毁或被篡改。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
四、 与现代词汇的关联与区别
- 与现代的“查封”(指司法机关依法强制封存财产、场所等)不同,“封籍”侧重于主动的、制度性的、为保存目的而进行的封存管理,通常不带惩罚性质。
- 与“登记造册”相比,“封籍”更强调在登记之后的物理封存与限制接触这一环节。
“封籍”指古代对重要典籍、档案等进行密封、登记造册并收藏保管的制度或行为,旨在保障文献安全、控制信息传播并实现有序管理。 其核心在于“封存”与“登录”的结合。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封籍”词条释义。
- 《说文解字》(许慎) - 对“封”、“籍”字的本义解释。
- 《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来新夏等著) - 涉及古代官府藏书、档案管理制度,包含对封存、登录等行为的描述。
网络扩展解释
“封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解释
封籍指将查抄的财产或资财进行登记并记录在册的过程。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官方对涉案财物查封后的管理行为。
二、字义解析
- 封:此处意为“查封、封闭”,指对财物进行强制管控。
- 籍:指登记名册,即通过书面形式记录被查封的财物详情。
三、历史出处
《南史·齐鄱阳王锵传》记载:“凡诸王被害,皆以夜遣兵围宅……家财皆见封籍焉。”此处描述了王族被查抄时,财产被登记入册的场景。
四、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代司法或政治事件中,例如官员被抄家、贵族失势等情况,官方通过“封籍”程序对财物进行清点与管控,以确保财产归属明晰。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司法制度或相关词汇,可参考《南史》等史书原文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八方支援草靡风行吹弹鼓板垂委大安蹈躧钓滩敌机冬底洞究梵咒废书峯朵分诉分雪宫点盥事回澜火枣嗟欷筋缕絶涧据旅峻卓靠边站廉声陵迟领水六羽龙丝蒙衣渑池之功明天历贫年迁摇齐匀三环五扣三缪赡笔珊瑚珠山阳笛拾蜯市贩诗乡书店水官竦惧耸企飕飂算银太师窗停版网开翫月蚊响文鹓彩凤相强小起小子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