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棺材和衾被。泛指殓尸之具。 清 吴嘉纪 《七歌》之二:“慈母谢世值饥年,棺衾草草何曾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吩咐外甥女儿看好了老爹,你同我出去料理棺衾。”
(2).谓收殓。 宋 曾巩 《湘寇》诗:“羣党争夸杀吏士,白骨弃野谁棺衾。”
“棺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棺衾”指棺材和衾被,是古代丧葬仪式中用于殓尸的两种主要物品()。
二、出处与用法
需注意的差异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提到“棺衾”为成语,形容夫妻恩爱,但此说法缺乏古籍佐证,可能与原意混淆,建议以权威文献解释为准。
棺衾是指用于盖棺的床上用品,也是棺材的一部分,常用于古代葬礼仪式中。它是由棺木和衾被两部分组成的。
棺衾的部首分别是木和衣,笔画分别是4画和12画。
棺衾这个词最早见于《左传》。在古代,人们相信死后的世界需要安乐和舒适,所以棺衾作为寄托对逝者的思念和关怀的象征,成为送行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棺衾的繁体字是「棺衾」,没有变化。
古时候棺衾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1. 在葬礼上,棺衾被小心地盖在了棺木上。 2. 他平静地躺在棺衾之中。
关于棺衾的组词有:棺材、寿衣、尸体、灵柩等。
与棺衾近义的词有:寿衣、冥衣、殓衣。
与棺衾反义的词没有明确的对立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