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棺衾的意思、棺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棺衾的解释

(1).棺材和衾被。泛指殓尸之具。 清 吴嘉纪 《七歌》之二:“慈母谢世值饥年,棺衾草草何曾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吩咐外甥女儿看好了老爹,你同我出去料理棺衾。”

(2).谓收殓。 宋 曾巩 《湘寇》诗:“羣党争夸杀吏士,白骨弃野谁棺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棺衾是汉语中一个与丧葬礼仪密切相关的复合词,由“棺”和“衾”两个字组合而成,指代入殓时所用的棺材和覆盖尸体的被子(或裹尸的布单),是丧葬仪式中必备的殓具。其具体含义如下:

  1. 分释字义:

    • 棺 (guān): 指装殓死者遗体的器具,即棺材。通常由木材或其他材料制成,是丧葬的核心用具。《说文解字》释“棺”为“关也,所以掩尸”,强调其关闭、掩藏尸体的功能。
    • 衾 (qīn): 本义指大被、被子。在丧葬语境中,特指覆盖在死者遗体上的被子或包裹尸体的单子(有时也指寿衣的一部分),称为“尸衾”或“殓衾”。《说文解字》释“衾”为“大被”,后引申为殓尸之被。
  2. 合释词义:

    • 棺衾 (guān qīn): 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泛指入殓时所需的棺材和覆盖尸体的衾被(或裹尸布)。 它代表了为逝者进行正式殓葬所必需的两样主要物品,是办理丧事的基础。在古代文献和传统礼仪中,“备棺衾”是孝子为父母或其他至亲料理后事的基本责任。
  3. 文化内涵与象征:

    • 棺衾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生者对逝者的尊重、哀悼和最后的奉养之心,是“慎终追远”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准备体面的棺衾被视为子女对父母尽孝的最后体现。同时,棺衾的材质、规格等也常与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相关。
  4. 文献例证:

    •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常见。例如:
      • 《礼记·檀弓上》:“丧三日而殓,棺衾周于身。” 此句描述了人去世后三日入殓,棺木和衾被完备地安置在遗体周围。
      • 《孟子·梁惠王下》:“谓棺椁衣衾之美也。”(“衾”在此与“棺椁衣”并列,指殓葬用品)。
      • 清代袁枚《祭妹文》:“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文中虽未直接出现“棺衾”一词,但所述丧葬事宜必然涉及棺衾的准备,体现了传统丧葬文化)。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棺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棺衾”指棺材和衾被,是古代丧葬仪式中用于殓尸的两种主要物品()。

二、出处与用法

  1. 泛指殓尸用具
    如清代吴嘉纪《七歌》中“棺衾草草何曾厚”,描述因饥荒丧事从简()。
  2. 引申为收殓行为
    宋代曾巩《湘寇》诗“白骨弃野谁棺衾”,暗指战乱中无人收尸的惨状()。

需注意的差异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提到“棺衾”为成语,形容夫妻恩爱,但此说法缺乏古籍佐证,可能与原意混淆,建议以权威文献解释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惭腆尝胆卧薪长河抄札电气化铁路钓船涤畅风口浪尖忿嫉高卓惯使古孙故乡旱稻河东狮吼浣纱溪坚秉见仁见智蛟龙失水桀逆谨本详始谨上金瑜枸酱凯风寒泉之思壳子库丁闚度辣语睖巡辽东半岛立地书厨淋涔君陇亩律体庬澒忙祥抹泥侔尊培敦鹏风启碇清运鼽衄曲本屈蠖求伸人生路不熟收所贪口腹甜言蜜语土窰子瓦碴儿位卑言高为之地握纲提领乌桕享清福徙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