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抵诛的意思、抵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抵诛的解释

抵罪处死。《吕氏春秋·分职》:“若是,则受赏者无德,而抵诛者无怨矣。”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今奉币役至 南夷 ,即自贼杀,或逃亡抵诛,身死无名,謚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抵诛”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罪行达到应被判处死刑的程度。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古代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释义

“抵诛”指所犯罪行足够严重,应当被处以死刑(诛杀)。“抵”在这里意为“当”、“值”,即罪行与死刑的惩罚相当;“诛”指杀戮,特指死刑。该词强调罪行的严重性达到了法律或道德上可判死的标准。例如:

“其罪已彰,合当抵诛。” —— 意指他的罪行已经显露,理应被判处死刑。


二、字义溯源

  1. 《说文解字》释为“挤也”,引申为“相触”“相当”。在刑法语境中,“抵”表“抵罪”,即罪行与刑罚相当(如《汉书·高帝纪》:“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 《说文解字》释为“讨也”,本义为声讨、谴责,后特指处死(如《礼记·曲礼》:“齿路马有诛”)。

    二字组合后,“抵诛”强调罪行与死刑的对应关系,属法律术语。


三、文献用例

  1. 《史记·酷吏列传》

    “其爪牙吏虎而冠……其罪皆在抵诛。”

    描述酷吏下属的恶行已达到应判死刑的程度。

  2. 《汉书·刑法志》

    讨论刑罚尺度时,以“杀人抵诛”为例,说明杀人者需以命相抵的传统法理。


四、历史语境

“抵诛”多见于秦汉至明清法律文献,反映古代“同态复仇”思想(如“杀人者死”)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结合。例如《唐律疏议》规定“十恶”重罪(如谋反、弑亲)必处死刑,即属“抵诛”范畴。


五、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抵诛”已罕用,但作为历史词汇仍见于古籍研究或法律史著作。其概念可对应现代刑法中的“死刑适用条件”,即罪行极其严重且依法应判死刑的情形。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
  4. 班固. 《汉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5. 刘俊文. 《唐律疏议笺解》. 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抵诛”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多个文献中均有记载,以下是综合解释:

1.基本释义

抵诛指因犯罪而受到处死的惩罚,即“抵罪处死”。该词由“抵”(承担、抵偿)和“诛”(处死)组合而成,强调以死刑抵偿罪行。

2.发音与注音

3.文献出处

4.现代使用

“抵诛”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其近义词可参考“伏诛”“偿命”等,但具体语境需结合文献分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背景或相关古籍,可参考《吕氏春秋》及汉代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白领阶层白妆边冲陛长摈放冰上运动从政宕说电解飜尔富春复蹈前辙干龙高材疾足隔行馆阁气梏掠瞽目国富民强黄序华魄彗星鉴奥徼灵计行虑义阱阬柩室开镜宽慰揆构昆弟之好窋室拉帮结伙离肺目使颐令耐辛苦内朝逆风盼刀敲推情旧乳牸桑果善恶善邻识解誓信水扑花儿束勗四方之志寺监髿鬖淘箩狧狧铜墙头虱无所依归无万大千五言古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