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鼎象的意思、鼎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鼎象的解释

相传 夏禹 时以百物之象铸于鼎,使民知善恶。典出《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 杜预 注:“象所图物,著之於鼎。” 明 唐顺之 《零陵县知县题名记》:“是则其为令也,善而名之也,甚于旂常之载焉;其为令也,恶而名之也,甚于鼎象之铸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鼎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鼎”与“象”的本义及引申义综合理解:

一、字义溯源

  1. 《说文解字》释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本指古代烹煮食物的青铜器皿。后引申为:

    • 政权象征:如“定鼎中原”(《左传·宣公三年》),喻国家权力;
    • 显赫地位:如“鼎族”“鼎臣”,指豪门贵族或重臣;
    • 鼎盛状态:如“春秋鼎盛”(《汉书·贾谊传》),形容昌盛时期。
  2. 本义指大象,引申为:

    • 形象、纹饰:如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称“饕餮象”;
    • 象征意义:《周易·系辞》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指具象化的征兆或寓意。

二、复合词“鼎象”的涵义

结合二者,“鼎象”特指鼎器上的纹饰及其承载的礼制象征,具体包含三层:

  1. 器物纹饰

    商周青铜鼎常见兽面纹(饕餮纹)、云雷纹等,这些纹样不仅是装饰,更是沟通天地的宗教符号。如《吕氏春秋》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反映先民对神权的敬畏。

  2. 礼制载体

    鼎的形制与纹饰对应等级制度。《周礼·考工记》规定天子九鼎饰龙纹,诸侯七鼎饰牛纹,体现“藏礼于器”的礼法思想。

  3. 天命隐喻

    鼎象被视为政权合法性的象征。《左传》记载楚王问鼎之轻重,实为挑战周王权威,印证“鼎迁于商”“鼎迁于周”的天命转移观。

三、文化演变

汉代后,“鼎象”逐渐抽象化,衍生出: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鼎"字条
  2.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三联书店)青铜纹饰解析
  4. 汉典网(www.zdic.net)字形演变与古籍例证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纹饰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鼎象”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其核心含义与夏禹时期铸造鼎器以教化民众的典故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鼎象(拼音:dǐng xiàng)指夏禹时期将百物的形象铸于鼎上,帮助百姓辨别善恶与吉凶。这一做法通过具象化的图案传递道德观念,使民众能直观理解“神奸”(即善恶)之分。

历史来源

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杜预注:“象所图物,著之于鼎。”)

意为夏禹命人绘制远方物象,用九州进贡的金属铸鼎,将百物形象刻于鼎身,以此警示百姓善恶。

作用与意义

  1. 教化功能:通过鼎上图案传递道德准则,引导民众向善避恶。
  2. 象征权威:鼎作为礼器,其铸造也体现了王权与德政的结合。
  3. 文化载体:后世常以“鼎象”代指通过器物传递价值观的传统,如明代唐顺之曾引用此典强调地方官员的教化责任。

补充说明

“鼎象”一词在现代使用较少,更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引申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璧带擦眼抹泪策试臣术虫人除拂垂辉出圈儿楚项词题从彝蹙鬐打诳语点化鼎列二百二风土驯化风咏赶紧割鸡焉用牛刀勾引咣当骇飙和泰慌速毁碎火队教迪绞绡精英就席剧台枯苗黎丘鬼露晞矛头美言杪忽逆光凝合牛性铺尺磬声啓钥权辞全丁拳拳盛意三五蟾光森竦蛇虫百脚输贩司炉贪奢缇萦王豹武风乌卢班宪兵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