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象的意思、鼎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象的解釋

相傳 夏禹 時以百物之象鑄于鼎,使民知善惡。典出《左傳·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 杜預 注:“象所圖物,著之於鼎。” 明 唐順之 《零陵縣知縣題名記》:“是則其為令也,善而名之也,甚于旂常之載焉;其為令也,惡而名之也,甚于鼎象之鑄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鼎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鼎”與“象”的本義及引申義綜合理解:

一、字義溯源

  1. 《說文解字》釋為“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本指古代烹煮食物的青銅器皿。後引申為:

    • 政權象征:如“定鼎中原”(《左傳·宣公三年》),喻國家權力;
    • 顯赫地位:如“鼎族”“鼎臣”,指豪門貴族或重臣;
    • 鼎盛狀态:如“春秋鼎盛”(《漢書·賈誼傳》),形容昌盛時期。
  2. 本義指大象,引申為:

    • 形象、紋飾:如青銅器上的獸面紋稱“饕餮象”;
    • 象征意義:《周易·系辭》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指具象化的征兆或寓意。

二、複合詞“鼎象”的涵義

結合二者,“鼎象”特指鼎器上的紋飾及其承載的禮制象征,具體包含三層:

  1. 器物紋飾

    商周青銅鼎常見獸面紋(饕餮紋)、雲雷紋等,這些紋樣不僅是裝飾,更是溝通天地的宗教符號。如《呂氏春秋》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反映先民對神權的敬畏。

  2. 禮制載體

    鼎的形制與紋飾對應等級制度。《周禮·考工記》規定天子九鼎飾龍紋,諸侯七鼎飾牛紋,體現“藏禮于器”的禮法思想。

  3. 天命隱喻

    鼎象被視為政權合法性的象征。《左傳》記載楚王問鼎之輕重,實為挑戰周王權威,印證“鼎遷于商”“鼎遷于周”的天命轉移觀。

三、文化演變

漢代後,“鼎象”逐漸抽象化,衍生出: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鼎"字條
  2.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三聯書店)青銅紋飾解析
  4. 漢典網(www.zdic.net)字形演變與古籍例證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紋飾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鼎象”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其核心含義與夏禹時期鑄造鼎器以教化民衆的典故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鼎象(拼音:dǐng xiàng)指夏禹時期将百物的形象鑄于鼎上,幫助百姓辨别善惡與吉兇。這一做法通過具象化的圖案傳遞道德觀念,使民衆能直觀理解“神奸”(即善惡)之分。

曆史來源

典故出自《左傳·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杜預注:“象所圖物,著之于鼎。”)

意為夏禹命人繪制遠方物象,用九州進貢的金屬鑄鼎,将百物形象刻于鼎身,以此警示百姓善惡。

作用與意義

  1. 教化功能:通過鼎上圖案傳遞道德準則,引導民衆向善避惡。
  2. 象征權威:鼎作為禮器,其鑄造也體現了王權與德政的結合。
  3. 文化載體:後世常以“鼎象”代指通過器物傳遞價值觀的傳統,如明代唐順之曾引用此典強調地方官員的教化責任。

補充說明

“鼎象”一詞在現代使用較少,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嗷嗷待哺梆硬城市陳燕燕除免春神動黏洞霄宮發潛黼純浮豔鋼腸公稅過省鶴氅鴻隱鳳伏花雕恢弘戶樞不蝼饑凍交切寄兒截趾適履金篦術進退無門攈拾闿明扛擡苦胎莨莠雷謗洌氣李飛将另外龍躔面面覓誘耐用品撓挑牛下歌砰铿妻公窮年屢月丘籠遒婉全神關注人銜爇客三緘紹承受書死頭梭倫改革騰説天清日白文襄五脊六獸吳侬軟語武裝力量閑編系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