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象的意思、鼎象的詳細解釋
鼎象的解釋
相傳 夏禹 時以百物之象鑄于鼎,使民知善惡。典出《左傳·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 杜預 注:“象所圖物,著之於鼎。” 明 唐順之 《零陵縣知縣題名記》:“是則其為令也,善而名之也,甚于旂常之載焉;其為令也,惡而名之也,甚于鼎象之鑄焉。”
詞語分解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 象的解釋 象 à 哺乳動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多産在印度、非洲等熱帶地區,門牙極長,可用于雕刻成器皿或藝術品:象牙。象牙寶塔(喻脫離群衆和生活的文學家、藝術家的小天地)。 形狀,樣子:形象。景象。氣象。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
“鼎象”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其核心含義與夏禹時期鑄造鼎器以教化民衆的典故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鼎象(拼音:dǐng xiàng)指夏禹時期将百物的形象鑄于鼎上,幫助百姓辨别善惡與吉兇。這一做法通過具象化的圖案傳遞道德觀念,使民衆能直觀理解“神奸”(即善惡)之分。
曆史來源
典故出自《左傳·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杜預注:“象所圖物,著之于鼎。”)
意為夏禹命人繪制遠方物象,用九州進貢的金屬鑄鼎,将百物形象刻于鼎身,以此警示百姓善惡。
作用與意義
- 教化功能:通過鼎上圖案傳遞道德準則,引導民衆向善避惡。
- 象征權威:鼎作為禮器,其鑄造也體現了王權與德政的結合。
- 文化載體:後世常以“鼎象”代指通過器物傳遞價值觀的傳統,如明代唐順之曾引用此典強調地方官員的教化責任。
補充說明
“鼎象”一詞在現代使用較少,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象》這個詞是指古代鼎的形象。拆分部首和筆畫:鼎(金字旁)+ 象(豕字旁),鼎共有11畫,象共有11畫。來源:《左傳·文公十四年》中的一句話:"鼎象大而無當"。繁體:鼎象(無變體)。古時候漢字寫法:沒有發現特殊的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他的成功成就是行業的鼎象。" 組詞:古文鼎象。近義詞:巨大、龐大、莊嚴。反義詞:微小、渺小、輕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