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得毋的意思、得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得毋的解释

见“ 得无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得毋”是一个古汉语中常见的固定搭配,属于虚词范畴,主要用于表达一种带有推测、疑问或反诘语气的否定。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字源结构与核心含义 “得毋”由动词“得”(表示可能、能够、获得)和否定副词“毋”(同“勿”,表示禁止、不要、不)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是表达一种委婉的否定推测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吧?”、“莫非…吗?”、“是不是不…呢?”。它传递的是一种说话人对某种情况倾向于否定,但又不能完全确定,或带有反问语气的判断。

二、 主要用法与意义

  1. 表推测性否定(委婉的担心或怀疑):

    •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说话人推测某事可能不会发生或不是某种情况,语气较为委婉,常带有疑虑或担忧。
    • 例句: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四》)(释义: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每天的饮食是不是没有减少呢?) 这里表达了对对方饮食可能减少的担忧。
    • 现代近似义: “该不会…吧?”、“是不是不…呢?”、“莫非没有…吗?”
  2. 表反诘性否定(带有强调的否定):

    • 在反问句中,“得毋”用于加强否定的语气,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即“难道不…吗?”、“岂能不…吗?”。这种用法相对推测性否定更为强烈。
    • 例句: “得毋疑仆为楚人用间乎?”(《史记·黥布列传》)(释义:该不会怀疑我是被楚人派来的间谍吧?/ 难道不怀疑我是楚人的间谍吗?) 这里表面是推测性疑问,实则带有强烈的反诘意味,强调对方很可能在怀疑自己。
    • 现代近似义: “难道不…吗?”、“岂能不…吗?”

三、 演变与对比

四、 现代使用 “得毋”作为一个文言虚词结构,在现代汉语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对古代文献的阅读、研究或仿古的书面表达中。理解其含义对于准确解读古文至关重要。

权威性说明: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了《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等权威工具书对“得毋”(或“得无”)词条的解析,并结合了经典古籍中的实际用例。因无直接引用来源链接,故不提供具体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得毋”是古代汉语中的固定表达,主要用于文言文语境,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得毋”等同于“得无”,读作dé wú,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推测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莫非”“恐怕是”“是不是”等语气。

二、用法特点

  1. 表推测
    通常与“耶”“乎”等疑问词搭配,构成推测性疑问句。
    例:

    • 若辈得毋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你们恐怕是苦于贫穷吧?)
    • 得毋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莫非是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2. 表反问
    隐含否定或委婉的质疑。
    例:

    • 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身为奴仆,能不被打骂已足够,怎敢奢望封侯?)

三、注意事项

四、参考资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

别人正在浏览...

谤訾保厘便地不打不成相识步砌刍尼此属淡霭地球恶棍讹作废寝忘食風雨表肤知割舍的关取果烈过载孤行患难见真情湔拂缄护经变镜中鸾絶殊开晦抗刭贶佑窥园廓充駖磕理讼罗落芦簰女陴搴旗惬志轻船清遐绮饰启曙曲覃三牧上房社会学深恶痛绝神旨适闷书命叔祖母特警剃灭听选替手题销蜕皮推卸外欲违伐窝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