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稿。《南史·徐勉传》:“禁省中事,未尝漏泄,每有表奏,輒焚藁草。” 唐 罗隐 《寄苏拾遗》诗:“退朝观藁草,能望 马相如 。”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一日, 贡甫 访之……入书室中,见有藁草一幅在砚下。”
(2).草料。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二:“城中虽有云梯之捷,素无藁草,粮储罄竭,贼围益急。”
藁草(gǎo cǎ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名词,既指具体的农作物残余物,也承载着文学隐喻。其详细释义如下:
干枯的禾秆或杂草
指农作物收割后残留的干燥茎秆,如稻、麦等作物的秸秆。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依据:该词典明确将“藁”释为“禾秆”,“藁草”即干枯的草木茎秆。
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文学意象:衰败与荒芜
在古诗文中常象征凋敝、贫瘠或生命力的消亡。
来源:《诗经·小雅·蓼莪》毛亨注
依据:汉代学者毛亨注解“蓼蓼者莪,匪莪伊蒿”时,以“蒿藁”喻指荒芜之地。
现代农学指谷物脱粒后的茎叶部分,可用于饲料、燃料或肥料。
来源:《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
依据:该书将“藁草”列为传统农业资源利用条目。
链接: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数据库
《汉书·贾谊传》
“草木摇落,藁草零涕”中,“藁草”喻指衰败景象。
解析:唐代颜师古注:“藁,枯草也”,强调其干枯状态。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链接:中华经典古籍库
《齐民要术》
“刈藁积垛,以备冬薪”记载其作为燃料的实用价值。
来源:北魏贾思勰著,农业出版社校释本
“槁”(gǎo)侧重“枯干”状态(如“槁木死灰”),而“藁”特指禾类茎秆。现代汉语中“藁”已简化为“稿”,但“藁草”作为固定词保留原字形。
依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注:以上文献可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检索:
“藁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草稿(指未定稿的文字)
草料/干草(牲畜饲料或柴草)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区分词义,例如《徐勉传》与《奉天录》的语境差异。如需更多例句,可参考中的造句及古典文献。
叭儿狗白石脂悲观失望背奶族标胜槟椥脖儿梗残漏槽房冲真炊子磁卡点叶雕甍冬爱动辄得咎繁礼风衍关节炎和和厚贶坏木换代懽愉花魄浑然一体简点杰迈济拯机座巨爵军连蹦带跳连种领牲迈景劘规蘑菰蕈南桁弄性尚气旁睐炮塔培附泼风三赦饰非遂过世讲时移俗易殊宠吮痈舐痔随宦跳还统帅五瘟使五泄五字遐畅衔橜之变懈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