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盗贼的意思、盗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盗贼的解释

[robber;bandit;embezzler;thief] 强盗和小偷总称

盗贼亭武起,问谁多穷民。——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详细解释

(1).劫夺和偷窃财物的人。《周礼·天官·小宰》:“五曰刑职,以詰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荀子·君道》:“禁盗贼,除姦邪。” 杨倞 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今俗称强取曰盗,私偷曰贼。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一折:“俺这犬吠柴门和月待黄昏,只除是盗贼不敢来相近。”

(2).指抢劫偷窃的行为。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饥饉因仍,盗贼仓卒,閭落焚燔,城市剽拂。”

(3).对反叛者的贬称。《史记·秦始皇本纪》:“其后公卿希得朝见,盗贼益多,而 关中 卒发东击盗者毋已。” 宋 陆游 《董逃行·读古乐府拟作》:“ 汉 末盗贼如牛毛,千戈万槊更相鏖。”

(4).指外族入侵者。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军事》:“臣伏惟 松潘 诸军自屯镇以来,於今相继百十餘年,竟未闻盗贼(指 吐蕃 )大侵而有尺寸之效。”《明史·杨继盛传》:“盗贼(指 俺答 )伏莽,徒慑国威不敢肆耳,今知朝廷畏怯,睥睨之渐必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盗贼是汉语中一个复合名词,指通过非法手段窃取或抢夺他人财物的行为人或群体。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指以盗窃、抢劫等非法方式侵占他人财产者。《现代汉语词典》明确释义为:"偷窃和抢劫财物的人"¹。

  2. 构成分析
    • 盗:侧重秘密窃取(如偷盗)
    • 贼:原指暴力抢夺(如贼寇),后泛指违法取财者

      二字连用后涵盖非法取财的多种形式。

二、法律与文化内涵

  1. 法律定性

    根据中国现行《刑法》,"盗贼"涉及盗窃罪(第264条)与抢劫罪(第263条),二者区别在于是否使用暴力胁迫²。

  2. 历史演变

    古代文献中"盗"与"贼"曾有严格区分(《荀子·修身》:"窃货曰盗,害良曰贼"),现代汉语已合并为统称³。

三、使用语境

常见于描述社会治安现象,如"盗贼猖獗"、"擒获盗贼"。需注意其属贬义词,正式文书多采用"犯罪嫌疑人"、"犯罪分子"等中性表述。


权威来源参考:

¹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²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法律出版社.

³ 王力. 《古代汉语词典》. 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盗贼”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通过非法手段窃取或抢夺他人财物的人。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 “盗”指秘密窃取财物(如小偷、扒手),强调隐蔽性。
    • “贼”原指破坏规则者,后多指公开抢夺或暴力劫掠者(如强盗、劫匪)。 两者合称泛指所有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的行为人。
  2. 法律界定 根据中国《刑法》:

    • “盗”对应第264条盗窃罪,指秘密窃取公私财物。
    • “贼”可能涉及第263条抢劫罪,即以暴力胁迫强行夺取财物。
  3. 词源演变

    • 先秦时期“盗”与“贼”有严格区分:《荀子》载“窃货曰盗,害良曰贼”。
    • 汉代后语义逐渐混用,唐代《唐律疏议》已将两者作为同类犯罪归类。
  4. 现代语境

    • 日常用语中多泛指小偷、强盗等违法犯罪者。
    • 网络用语中偶见引申义,如“知识盗贼”指抄袭剽窃者(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5. 文化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常象征道德败坏,如《水浒传》中“鼓上蚤时迁”虽是盗贼,但被赋予侠义色彩,反映复杂的文化认知。

注:该词属于贬义词,使用需注意语境。若涉及具体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别人正在浏览...

豹旅表帅茶叶成裹鹑衣鹄面蹴地怠骜单方面蟷蜋诞节稻泽灯丝电子计算器帝师冻酒腶脯多得多娇翻新飞价凫臇干打垒根须工人周刊广壄灌注好事多悭红烧黄金珰健剑交恶醮水矫形羁縻进督近时急头赖脸连策里库陵官罗汉果懋列獶杂磻谿千夫所指前筵七口八嘴情种丧斧上忙沈阁神乡水伯所向风靡亭伯偷嫷五指镶金仙羽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