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盗贼聚居的地方。《旧唐书·田承嗣田弘正等传论》:“ 河朔 二十餘州,竟为盗穴,诸 田 兇险,不近物情。” 清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湖广上》:“谚曰:‘何知盗穴,山若苇茁。’今四民安堵如故,但其山势巖险,駢附称盗穴者,盖多有之。”《清史稿·方耀传》:“尝率师出擣盗穴, 广 惠 安謐。”
“盗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若需引用该词,建议优先采用“盗贼巢穴”的释义,因其有明确的历史依据和权威词典支持(如汉典、沪江词典等)。若涉及成语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验证。
如需更多古籍例证,可参考《清史稿》或地方志等文献。
盗穴是指用来隐藏、藏匿或者进行盗窃活动的地方。
盗穴的部首是皿(豆皿),其中“皿”字位于左边用来表示与容器、器皿相关。
盗穴的总笔画数为11画。
盗穴源于古代汉字,是由“盗”和“穴”两个字组成。盗意指偷窃,穴意指洞穴。
盗穴的繁体字为「盜穴」。
在古代汉字中,盗穴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形态依然保持相似。例如在篆书中,盗穴的写法为「盗穴」。在隶书中,写法可能会稍有变化。
1. 那个盗贼常常藏匿在深山的盗穴里。
2. 警察队伍发现了一处盗穴,成功抓获了几名嫌疑人。
1. 盗贼:指从事盗窃活动的人。
2. 盗取:指通过偷窃手段获取他人的财物。
3. 隐藏:指将物品置于不易被发现的地方。
1. 盗窃:指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2. 窃取:指秘密地取走他人的财物。
守法:指遵守法律,不违法犯罪的态度和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