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和稷。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假无稻稷之域,必以菽麦为珍养。”
稻稷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粮食作物的统称,特指水稻(稻)和粟(稷)两种核心谷物。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项详解其含义及文化内涵:
稻
字形:从禾,舀声。
本义:水生谷物,即水稻(Oryza sativa)。
文献佐证:
《说文解字》:"稻,稌也。" 指黏性稻米。
《诗经·豳风》:"十月获稻",印证其栽培历史。
稷
字形:从禾,畟声。
本义:粟(Setaria italica),亦称小米。
考辨争议:
汉代《氾胜之书》以稷为粟,后世《齐民要术》沿用此说;
清代程瑶田《九谷考》提出"稷即高粱",但现代农史学界多支持"稷为粟"的观点。
五谷代表
稻稷与黍、麦、菽并称"五谷"(《周礼·天官》),象征农耕文明根基。
《论语·微子》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反映其社会认知度。
祭祀象征
稷为百谷之长,周代始尊"社稷"(土神与谷神)为国家代称(《礼记·祭法》)。
稻在南方祭祀中具同等地位,《楚辞·招魂》:"稻粢穱麦",列入祭品。
民生指代
《汉书·食货志》:"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稻稷为主粮保障体系核心。唐代"稻米流脂粟米白"(杜甫诗),体现其经济价值。
古称 | 现代作物 | 植物学分类 |
---|---|---|
稻 | 水稻 | Oryza sativa L. |
稷 | 粟(小米) | Setaria italica |
注:稷在部分地区被误称为"糜子",实为不同作物(糜子属Panicum miliaceum)。
汉语溯源: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华书局点校本,2013.
汉典"稻"字释义(需替换为有效链接)
农史考据:
游修龄《中国稻作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中华书局,2006.
典籍原文: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齐民要术校释》(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注:实际撰写时需验证链接有效性,此处仅示例格式)
“稻稷”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文化背景如下:
稻稷(dào jì)指两种主要粮食作物:
综合自词典释义(-3)、汉字解析及古籍引用。
安扰遨乐百怨碧云布种陈胔赤心相待舛倚楚林爨鼎摧残道里登成调化断流二辅防涝飞放风缝高帽高其佩汉陵和息怀贰淮南鸡犬葫芦依样蹇弱交利借尸还魂旌擢鸡犬不宁酒吏卷饼巨贾居心叵测跨蹈乐用凉景良猷鳞罗礼引梅溪蒙衫冥伯牧儿内敏裒取乳萼鋭意设客师丈手札首种霜凋夏绿爽实思女酸薄肃勤遝匝文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