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拜至的意思、拜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拜至的解释

古代宾客始到时宾主升堂主人拜宾的礼仪。《仪礼·聘礼》:“礼不拜至。” 贾公彦 疏:“此文承执玉帛之下聘臣事,据《乡饮酒》,宾主升堂,主人有拜至之礼。此宾昨日初至之时,主人请宾行礼,宾言俟閒,此时宾已至矣,故聘时不拜至。”《礼记·乡饮酒义》:“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郑玄 注:“拜至,谓始升时拜,拜宾至。” 孙希旦 集解:“拜至,主人於宾之初至而拜之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拜至"是古代礼仪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宾客在祭祀或重要仪式中行至主位前,通过跪拜礼表达对神灵或尊长的敬意。该词最早见于《礼记·郊特牲》"拜至,献、酢,辞让之节繁",指祭礼中主宾交替行礼的仪程。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

  1. 构词解析:"拜"为会意字,甲骨文作双手捧禾形,本义为祭祀行礼;"至"象形箭矢落地,表到达。二字组合强调行礼动作的完整性。
  2. 仪式内涵:根据《仪礼·士冠礼》记载,拜至包含"三揖三让"程序,要求行礼者保持"足容重,手容恭"的姿态,体现儒家"礼主于敬"的思想内核。
  3. 文化延伸:在《周礼注疏》中,郑玄注"拜至者,谓始升时拜,宾至也",说明该仪式具有迎接重要宾客的社交功能,后演变为特定场合的礼节规范。

现代汉语中,"拜至"一词主要保留在古籍研究和传统礼仪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仍将其作为历史词条收录,标注为古代祭祀专用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拜至”是古代礼仪中的一种特定仪式,主要涉及宾客与主人之间的礼节互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拜至”指宾客初次到达时,主人与宾客共同升堂(进入正厅),主人向宾客行拜礼的仪式。这一礼仪体现了对宾客的尊重和欢迎。

  2. 文献出处与注解

    • 出自《仪礼·聘礼》和《礼记·乡饮酒义》,汉代贾公彦在《仪礼》疏中提到:“主人有拜至之礼”,即主人需在宾客到达时行礼。
    • 郑玄在《礼记》注中进一步说明:“拜至,谓始升时拜,拜宾至”,强调行礼的时机是宾客刚抵达、升堂之际。
  3. 应用场景与变体

    • 主要用于乡饮酒礼等正式场合,但在聘礼(外交仪式)中可能省略。如《仪礼·聘礼》提到“礼不拜至”,贾公彦解释因宾客已提前到达,故无需重复行礼。
    • 该礼仪与“拜洗”“拜受”等环节共同构成整套致敬流程,体现古代礼制的细致性。
  4. 字义解析

    • “拜”:行礼表示敬意,如叩拜、礼拜。
    • “至”:到达,如“自始至终”。二字组合后特指针对宾客抵达的礼仪动作。

总结来看,“拜至”是周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际交往规范的重视。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节差异,可查阅《仪礼》《礼记》原文及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邦家之光班头报道表俗躃蹩鉢钱伯牙琴哺糟啜醨成康赤社重头戏辍毫栖牍雌劣大牢迭见层出冻树豆重榆瞑二十四时甘嗜公诸于世乖别鬼妻锢禁核批黄钟宫豁然省悟脚踩两边船搅哄绞切接论敬香靳侮积祘开恩冷急丁林冠琳阙沦芜毛毡渺绵畔心疲痾轻灵请先入瓮搔首踟蹰纱窗恨善恶昭彰折带皴省疾尸位素餐首日封耍手艺输筹探撮体规画圆同日而论同县痛坐脱卒绁覊